是什么让人民军队所向披靡?从他的日记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约铃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时间:2021年07月16日
 钧正平工作室
钧正平工作室
进入TA的专栏
他在日记中写道:“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党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有怨言。”“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56年前的今天,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炸药意外爆炸。危急关头,深知炸药威力的王杰没有向后躺倒避开45度最大杀伤角,却条件反射般飞身扑上了炸药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23岁。


一刹那间的抉择、他下意识直面死亡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

翻开王杰的日记,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

他在日记中写道:“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党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有怨言。”“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王杰是这么说的,也这么做的。在沂蒙山区施工时,他义无反顾地奔去抢救被山洪卷走的物资;爬险路、钻山洞,他总是不畏艰险,冲在前面;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出现哑炮,他也争着冲上前去排除......直到最后一刻飞身扑上炸药包,用生命践行日记本上一笔一划郑重写下的铮铮誓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八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并从此成为传统,被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发扬光大,在人民军队的血脉中赓续传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无论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封锁,弹药缺乏、缺医少粮的局面,还是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攻克一道道封锁线,无论是抗日战争浴血奋战,还是解放战争横扫千军,“艰苦”二字始终与我军如影随形。人民军队在艰苦中磨练意志、淬炼战力,赢得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面对生死这个最难解读的命题,无数革命军人用行动做出最高贵的回答。万里长征路上,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抗美援朝战场上,到处上演着“两不怕”精神的动人故事: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纹丝不动,孙占元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冰雕连”官兵零下40多度仍然坚守阵地,直至牺牲枪口仍对准敌人进攻的方向……以苦相伴,以死报国,“钢少气多”,生死坦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成为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好注脚。

历史因精神而生动,也因精神而伟大。人民军队在发展历程中,在血与火的战斗淬炼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精神谱系。在革命战争年代锻造和培塑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已然穿越时空、贯穿其中、历久弥新,诠释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铁血忠诚,书写了牺牲奉献、英勇斗争的职责使命,融入了人民军队的红色血脉,成为了革命军人特殊的精神基因。

2017年,习主席视察驻江苏徐州的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时,曾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都不能丢。在党、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刻,军队就是要有这股劲、这种精神。

如今这八个字,你几乎可以在人民军队的每一个营区、训练场看到,每一位解放军战士,从军伊始就把这句话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之后的岁月里,在训练场上、在实战演练中、在边防巡逻路上默默践行着,它早已融入一代代官兵的血脉灵魂,成为这支队伍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构成这支军队威慑敌人、保护人民的精神长城。

军人是为战争而存在,即便在和平时期,依旧要保持旺盛不衰的战斗精神,依旧不能松懈,为应付战争而进行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充分准备。在实战实练中培养军人勇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才能在战争来临时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革命军人,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和危险,要大力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像许许多多革命先烈一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才能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用实际行动书写赤胆忠诚。

责任编辑: 搁浅
扫一扫 关注西征网

扫一扫 关注西征网

西征网 xizhengw.com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先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