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信息化战争,“拼刺刀”过时了吗?

戴晨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时间:2022年01月20日
 钧正平工作室
钧正平工作室
进入TA的专栏
不管在什么年代,血性始终是军人的本性、军队的脊梁、胜利的基因,没有血性的军队终将被淘汰。

新年伊始,火热的练兵场上,不少作战部队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天气下开展刺杀训练。“杀!杀!杀!”官兵们每一声震耳欲聋的嘶吼都是敢打必胜的铮铮誓言。提枪、突刺、下砸……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招一式尽显中国军人的血性阳刚。

不少网友为人民子弟兵点赞,表示“最帅气英姿,非解放军莫属”。但也有个别网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以前武器装备落后,拼刺刀无可厚非,但现代战争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比的是谁的导弹打得更远,谁的飞机飞得更高,我们现在还有必要练刺杀吗?
诚然,武器装备的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作战的基本样式,但刺杀训练真的过时了吗?
关于刺杀,或者换个通俗的叫法“拼刺刀”,在我军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早在抗战时期,刺杀就与射击、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并称为“单兵五大技术”,在日常作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骑兵连连长孙德胜即便全连只剩他一人,也依然在马背上与敌人拼刺刀到最后一刻,这样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1946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练兵项目,仍以提高射击、刺杀、投弹等项技术程度为主,提高战术程度为辅,特别着重于练习夜战。”
1948年,东北军政大学教员苏呈祥结合实战经验写成了我军第一本刺杀训练教材,名为《解放军刺》,在全军推广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武器装备呈现跨越式发展,战争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与敌人近距离作战的概率大大降低,刺杀训练才逐渐淡出我军的训练场。
虽然2009年颁布的《军事训练大纲》再次将刺杀纳入军事共同体能训练课目之中,但很多单位没有重视起来。2018年,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进一步突出刺杀训练。

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这样一段话:“飞机终将会被击落,战舰终将会被击沉,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到最后,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会被耗尽,战争的根本还是人和人的对抗,人和人的战争。”换句话说,虽然时代在发展,面对面的博弈已经很大程度上变成非线式、非对称、非接触的作战方式,但即便武器再怎么先进,战争始终是人与人之间意志与精神的较量。我们不能否认,在信息化战争年代,军人依然需要血性。

放眼世界,刺杀训练从未淡出世界军事强国军事训练的舞台。“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哪怕到现在,也依然保留了刺杀训练的传统。美军《战斗体能手册》明确把格斗与刺杀列为步兵训练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只有借助面对面刺杀格斗,才能让士兵真正体会到战场的残酷,激发有我无敌、血战到底的勇士精神。2011年,俄罗斯国防部经过一番争论后,决定继续保留刺杀训练项目。
由此可见,“拼刺刀”作为作战的保底手段,不可或缺。而对于中国军人来说,刺刀不仅仅是一种作战武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拼刺刀”拼的不只是使用刺刀的技巧,拼的更是坚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在硬骨头六连连史馆中,陈列着一把拼弯了的刺刀,经过岁月洗礼,依旧光亮无比。74年前,一场激烈的战斗在瓦子街打响。担任阻击任务的六连,在40多个小时里,打退敌人30多次进攻。子弹打完了,战士们与敌人拼刺刀。面对一拥而上的敌人,刘四虎亮出刺刀一连刺杀7名敌人,自己却身负十多处重伤,整整昏迷了10天10夜才被抢救过来。六连在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战后,刘四虎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享誉全国。拼刺刀训练也成为六连保留的必训课目。

静躺的刺刀不说话,弯曲的刀尖上却写满了血性与胆气。它见证着革命先辈们敢于亮剑、勇于迎敌、无畏生死的高光时刻,也给予了后人一往无前、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正如习主席在视察作战部队时所强调的,“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如今,在军事斗争发生巨变的新时代,“舍身堵枪眼”、“向我开炮”、“贴身肉搏”这样的机会不多了,“拼刺刀”的战争模式也渐行渐远,但军人的战斗精神穿越时空仍闪耀着特有的光芒。
“夫战,勇气也。不管在什么年代,血性始终是军人的本性、军队的脊梁、胜利的基因,没有血性的军队终将被淘汰。这样一看,刺杀训练便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毕竟没有谁的意志生来顽强。对于军人有着更高要求的未来战争,刺杀训练在培养军人意志力、战斗力、注意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时间已经证明,也终将继续证明,“拼刺刀”的精神永不过时,它将永远流淌在中国军人的血脉之中。

责任编辑: 搁浅
扫一扫 关注西征网

扫一扫 关注西征网

西征网 xizhengw.com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先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