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刘海峰:永远当一名“精神富足的兵”

宋子洵 杨五阳 黄凯 张超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时间:2022年06月13日
脱下戎装,他们始终坚守军人本色,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用忠诚和担当融入新时代的洪流,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5年军龄,时间不长不短,他从一名普通的地方青年成长为优秀的革命战士。

35年党龄,他用了近半生时间,矢志不渝践行着入党之初许下的誓言。

老兵名叫刘海峰,今年57岁,脱下军装已有33个春秋。一日从军,军魂入骨。不论是现役还是退役,刘海峰几十年如一日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一直坚守着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誓言。在熟悉他的人眼里,他还是那个“精神富足的兵”。

“军营就是我的家”

1965年,刘海峰出生在天津一户贫苦农家,年幼失去双亲的他,吃着“百家饭”长大。1984年,刘海峰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来到他的第二个“家”——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的前身原沈阳军区某团“红一连”。

“我们连诞生于1931年12月14日的宁都起义,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000余次,形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尖刀精神……”新兵下连后,时任指导员林昌才向全连新兵讲述连史。听着一段段光辉历史,看着一面面荣誉战旗,刘海峰的内心既激动又自豪。

训练场上,刘海峰展现出超乎常人的韧劲,武装越野训练从5公里延长到10公里、15公里,身上的负重从20公斤增加到30公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刘海峰生性乐观开朗,和战友们的关系也很融洽。相处时间长了,大家渐渐发现他的一个“秘密”:谁也没看到过刘海峰家人来信,也从不见他主动写信。班长杨国政在谈心时了解到,原来刘海峰从小就失去了双亲。

1985年春节前夕,连队组织官兵给家乡父母写家书寄深情。当战友都在写家书时,刘海峰望着窗外,怔怔出神。次日清晨,早起的刘海峰发现枕边多了一沓信封,上面都写着“海峰战友收”。原来,了解刘海峰家庭情况的杨国政,与班里其他战友商量,决定每人为刘海峰写一封“家书”。看着信中的真情话语,刘海峰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这一刻,刘海峰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也是从这一刻起,刘海峰打心眼儿里把军营当成自己的家,把战友当成自己的亲人。

同年10月,刘海峰所在连队远赴内蒙古执行国防电缆施工任务。在一次清渣行动中,刘海峰发现碎石中掩埋几枚哑弹,便立即向指导员报告。生死考验面前,刘海峰主动请缨排除未爆弹。在得到准许后,他摸着碎石碴儿,一点一点摸排。现场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惟有“啪嗒啪嗒”滴落的汗水,仿佛在告诉大家时间没有静止。

哑弹彻底排除了,战友们迅速围了上来。“还好吗?”“有没有受伤?”面对战友们的关心询问,刘海峰的热泪蓦地涌出眼眶,顺着脸颊滑落。

“军营就是我的家,战友都是我的亲人。那一刻,我脑海里只有完成任务和保护好我的亲人们。”回忆当时的情景,刘海峰说道。

完成任务归来,连队被原沈阳军区评为“国防施工先进连”,荣立集体二等功,刘海峰被评为“优秀团员”。

1987年5月,刘海峰所在部队赴大兴安岭地区执行扑火救灾任务,“红一连”奉命坚守在塔河西部。扑火时,乱窜的火苗烧焦了刘海峰的眉毛、头发,裤子也被划破烧焦,脖子、手和脸都存在不同程度烧伤。但他全然不顾,始终奋战在最前沿。经过27天的昼夜连续奋战,全连官兵成功把大火拦在了公路以北,保住了塔河县。

任务结束后,连队被原沈阳军区授予“扑火抢险钢铁连”荣誉称号。刘海峰因表现突出,被团评为“十佳战士”,并光荣入党。

进了党的门,刘海峰找到了人生新方向,干劲更足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大功二班”副班长。“大功二班”因在战争年代两次荣立集体大功而得名,和平时期也因军事训练成绩突出多次被上级表彰为先进。为了给同班战友做好表率,刘海峰每天到训练场全力以赴,所有重难点课目都是第一个训。同年年底,他带领班级在全团步兵专业建制班比武考核中取得了14个课目中的8个第一,班级荣立集体三等功。

战友曹金虎回忆:“在一起4年,我很少见刘海峰休息过,每次出公差都有他的身影,白天训练结束,晚上还要加练两小时,休息日还要主动到炊事班帮厨……”

连队组织官兵到荣誉室学习刘海峰的事迹。杨五阳摄

“我甘愿做一个‘傻子’”

翻开一份泛黄的报纸,一句话跃入记者眼帘:“只要有益于人民,我甘愿做一个‘傻子’。”这篇题为《精神富足的战士》的新闻报道刊发于刘海峰退伍前夕。也正是这篇报道让战友们了解到,身边一直默默无闻的他,竟悄悄做了那么多好事。

1987年,刘海峰在公主岭市一中担任校外辅导员时了解到,该校初三学生张起因家庭贫困,萌生辍学打工的想法。

班主任告诉刘海峰,张起踏实好学,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经与学校沟通,刘海峰主动与张起结成一对一帮带对子。回到连队,刘海峰经过连续多天的思想斗争,决定把父母留给自己唯一的遗产——一套房子卖掉,用来资助张起完成学业。

“房子没了以后可以再买,孩子不上学是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老家的表姐,遭到表姐的极力反对。“这是你父母留给你唯一的生活保障,不能卖!”

一次、两次、三次……在与刘海峰多次交流后,表姐被他的执着打动,帮着把房子卖了。刘海峰每个月从卖房款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张起,直至他毕业。

在学校做辅导时,刘海峰发现有不少学生有自行车不骑,推着走。了解情况得知,原来是道路颠簸破损,学生们苦不堪言,自行车损坏也比较严重。

“既然没钱帮学生们修路,那就免费为学生们修车吧。”在与学校领导商量后,一个简易的修车摊在学校门口“开张”了,几套修车工具整齐地摆放在地上,补胎胶、链条、扳手、轮毂钢丝一应俱全。那段时间,刘海峰得知学校正在筹建阅览室,又主动捐出200元,为学生购买400多本图书。

“当时我们一个月津贴才12元,每次发完津贴,他只给自己留2元。”班长杨国政回忆,“算起来,捐给学校的那200元,海峰攒了近2年。”

1994年,刘海峰的女儿刘博诞生,当时他和妻子的收入勉强只能维持一家三口的基本开销。但是,他依然坚持每个月资助乡里的一所小学一批铅笔、橡皮、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刘海峰的行为有时让妻儿不理解。他却说:“我出生在穷苦家庭,知道穿不暖、吃不饱是什么滋味,作为一名老兵、老党员,看见群众有困难,就忍不住想搭把手。”

如今,刘海峰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工信局下属包装印刷厂工作。他常常提醒自己,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作为党员,只有为党争荣誉的义务,没有给党抹黑的权利。

刘海峰在厂房内操作包装机械生产加工。黄 凯摄

刚到新的单位后,他发现工厂附近有两户居民家中有留守儿童。于是,他每周都会买些生活用品利用休息时间前去看望。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刘海峰的女儿刘博从小就埋下一颗乐于助人的种子。到养老院做义工、给贫困山区学子捐款、支援乡村振兴……她说:“在我眼里,父亲这颗忠诚奉献的心,永远鲜艳而炽热,父亲一辈子都在为人民服务,这是他的初心,也是我的初心,我会带着它一直走下去。”

“我的心永远忠于党”

“我的心永远忠于党。”5年军龄,35年党龄,刘海峰早已将忠诚与担当融入血脉。“红一连”政治指导员包新柱告诉记者,刘海峰自1989年退役以来,每年都会给连队党支部写一封信汇报思想。

翻阅刘海峰的一封封来信,“红一连”官兵不禁感慨:“尽管退役多年,他依旧是那个‘精神富足的兵’!”参加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疫情防控,每当人民群众有需要的时候,都能看到他挺身而出的身影。

刘海峰向连队邮寄的部分信件和汇款单。杨五阳摄

1998年8月,嫩江平原发生洪灾,刘海峰第一时间赶赴抢险救灾现场。发现堤坝出现管涌,他毫不犹豫扛起沙袋冲了上去,水位在不断上升,管涌口的巨大吸力将他困在水底,他因大脑缺氧陷入昏迷。

2008年1月,刘海峰辗转2000多公里前往湖南郴州,参加抗击雨雪冰冻灾害。长时间户外劳作,四肢被冻伤。事后很多人不解,你那么远过来帮忙还这么拼命,究竟图啥?他坚定地回答道:“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老百姓受灾了,我哪能袖手旁观?”

同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刘海峰又是二话不说从辽宁沈阳出发,奔赴汶川抗震救灾一线。参与救援的第三天,听说有关部门组织身体素质好、救援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组成突击队,担负更艰巨的救援任务,他想都没想就立即报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已经55岁的刘海峰得知自己所在的北二街道社区内防疫工作人员不足,便主动向社区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大家担心他身体吃不消,都劝他回家休息,他却坚定地说:“我是咱社区的老党员,志愿服务怎能没有我。”

与33封信一同寄到“红一连”的,还有33张汇款单,面值从1989年的10元增加到如今的200元。每张汇款单背面都有一行小字:用于帮助有困难的官兵。

厚厚的信件旁边,有一本费用支出台账:2007年,战士薛庆阳母亲生病住院,连队为其送去慰问金;2015年,新兵邓文训练时受伤,连队为他购买营养品;2021年,河南籍战士张重生家里遭遇洪灾,连队及时送上生活补贴……

“我们将信件和汇款单复印件按年份整理,陈列在连队荣誉室中。”“红一连”指导员包新柱介绍,“每逢新兵下连、老兵退役,我们都会讲述刘海峰的故事,激励官兵永葆初心,矢志奋斗。”

每次收到刘海峰的来信,连队都要组织“讲老兵故事,话优良传统”故事会活动。杨五阳摄

每次收到刘海峰的来信,连队都要组织“讲老兵故事,话优良传统”故事会活动。杨五阳摄

近年来,连队年年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连队”,5次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被北部战区陆军评为“备战打仗先进单位”。

“我们是人民的红一连,脚踏大地心向蓝天,钢枪在手,重任在肩……”采访结束时,刘海峰再次唱起“红一连”连歌。声音虽有些沙哑,但记者依然能够感受到军人的豪情和热血忠诚,在他心中激荡。

连队官兵在学习室学习刘海峰来信的场景。杨五阳摄

老兵精神,永不褪色

■郑虎钢

习主席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刘海峰是一个精神富足的兵,虽然已经脱下军装,但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从未改变。

一朝是军人,一生铸军魂。老兵们在火热的军营曾绽放最美青春,在有限的服役期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用忠诚和汗水创造了无数辉煌,也铸就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特质。退役后,这些宝贵的精神特质一直延续,凝聚成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能量。

不同的战场,一样的担当。脱下军装,他们有的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爱党、信党、跟党走,初心不改、奋斗不止;有的成为传递爱心、服务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把大爱化作行动,用温暖播撒希望;有的成为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奋斗者,攻坚克难,敬业奉献;有的成为振兴乡村的领头雁,带领一方百姓建设美丽家园;有的成为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开拓创新,回馈社会……他们秉承军队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展现出退伍老兵信仰坚定、勇挑重担的最美姿态,他们的美是忠诚之美,是奉献之美,是奋斗之美,更是时代之美。

戎装虽卸,老兵本色依旧。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人民军队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习主席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强调指出,践行宗旨,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他们虽告别军旅,离开军营,但不忘为民初心、不改军人本色,只要人民需要,他们就会挺身而出,始终奋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老兵们曾经响应号召从军报国,大力弘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光荣传统,英勇奋战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战斗岗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脱下戎装,他们始终坚守军人本色,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用忠诚和担当融入新时代的洪流,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 搁浅
扫一扫 关注西征网

扫一扫 关注西征网

西征网 xizhengw.com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先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