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连载13 | 第三次不抵抗的“抵抗”(上):长城抗战与察哈尔民众抗日
通过上一集的《第二次“不抵抗”的抵抗:1932淞沪抗战》里我们了解到,打出国威军威的“淞沪抗战”一开始本来是不想抵抗的,只是因十九路军“违抗命令”——拒绝蒋介石指使何应钦派来的宪兵团换防才“促成”了这次伟大的战役。
那么,这一集我们来回顾第三次不抵抗的“抵抗”,即我国抗日史上第四次有组织、有计划且形成了战役规模的1933年的“长城抗战”——毋庸置喙,其“战果”《塘沽协订》的丧权辱国昭示着一切——由日寇指使北方汉奸鼓吹的“华北自治运动”与1935年由大汉奸殷汝耕成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正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开出的恶之花,1935年成立的伪冀东的辖区就是《塘沽协订》中所划定为“非武装区”的那华北20余县。同时,长城抗战与淞沪抗战都具有同样的性质和特征——即都是地方部队自觉抵抗才“逼”得蒋介石派遣中央嫡系部队参战——1933年3月中旬,在山海关失陷的两个多月后,蒋介石才临时抽调用于剿共的中央军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与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不是同一支)的5个师姗姗抵达长城,而此刻江西仍然有近100万的剿共部队,由此可知蒋仍死不悔改,毫无团结御侮之心,须知彼时的日军总兵力不过才2万余人(整个战役总共才4万人),而且东三省的统治仍然不稳定,抵抗此起彼伏,如果蒋介石舍得下重本,长城抗战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定。至少也可以不用签下《塘沽协订》这样出卖整个华北的不平等条约吧?而且当时全国军民的抗日情绪非常高涨,可耻的是,蒋用作“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第十七路军,本来已经成为英雄抗日部队,可是在长城抗战的硝烟刚刚湮灭没多久就急转入察哈尔省…….他们去干什么去呢?
答:手足相残,亲者痛仇者快——奉蒋之命前去攻打正在连连收复失地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也正是本文要写的主角。
虽然把“长城抗战”放在了标题,但笔者并不打算写它,皆因相关著述今天早已呈铺天盖地之势,我再写亦了无新意,总而言之,“不听命令”奋起反抗的第二十九路军与第十九路军永远都是中国军人的骄傲!从1933年3月开始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间,二十九路军就一直在华北以孤军之势挡住了日军侵略的步伐,可谓功盖千秋。可悲可叹的是,全面抗战依然是顶着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而再次奋起反击的,真是命中注定,逃也逃不掉,打响第一枪的第二十九军37师第219团团长吉星文,他的的族叔——吉鸿昌,就是那位写下千古名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抗日名将,其气节与最后结局堪比武穆,关于他与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故事,今天似很少人提及………这也正是我要着重写他们的原因。
说来也是奇怪,同样是发生在1933年,发生在同一个时期(长城抗战一结束,同盟军就宣告成立),同样体现中华民族英勇抗日的伟大事迹,今天竟然会落得如此的“冷冷清清”——网上能找到的信息寥寥无几,连图片也没几张,弄得笔者做插图都没得选择,对此我感到很不解。而且现在一般人提起这个同盟军(笔者经历)似乎印象都极其模糊,一般都认为那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或“散兵游勇”,对此,笔者想说的是……这是不符合史实的!!事实上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最鼎盛时期有12万人,有枪10万余支,实力雄冠北方,更重要的是,他除了由领袖冯玉祥及其旧部的部分西北军组成外,还有其它联军组成,如下:
从成分来看,此支军队仍然避免不了军阀特有的庞杂特色,同时亦不乏心怀鬼胎之人,但是仔细研究史料,却发现这支部队基本上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聚集的,即寻找“战友”一起抗日,冯玉祥的出山,及时地将这些流落在关内又得不到政府关照与支援的抗日武装力量集结了在一起。
这些部队有多惨你知道吗?你听过“毛人军”吗?
上图是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沽源县,邻近内蒙古自治区,怎么样?挺漂亮的吧?民国时它属察哈尔省,那时候是这样的……..
沽源是抗日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部政治部的驻地。这个赛外的县城,只有些很不整齐的土屋,看不出明显的街道。居民也很稀少,全城空空荡荡,满目荒凉。这里人民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因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又加兵荒马乱,匪骑纵横,闹得民不聊生,以致商旅视为畏途,居民与世隔绝。这里粮贱布贵,工农产品的差价很不平衡,这就加重了农牧民的困难。他们吃的是莜麦面,山药蛋,小米饭,一年四季穿的是没有硝过的老羊皮,冬天毛贴身,夏天就翻过来。我到沽源县的途中,出了张北,一路上就碰到过不少这样的“毛人”。不但老百姓穿不上布衣,许多部队也是如此。政治部的小王告诉我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有一次东北义勇军李忠义、邓文的部队开到张家口接受总司令冯玉祥的检阅,就是这样的“毛人”(部队)。冯玉祥一见到这样奇异的服装,他睁大眼睛把大家巡视了几遍,喉管哽咽了很久都说不出话来。最后他满怀激情地喊道:“弟兄们!这是什么天气了?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这是夏天!你们还穿着羊皮,难道你们是不怕热吗?不是!你们是为了抗日救亡,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死!你们为四万万同胞吃苦、受罪、流血、牺牲,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给你们的是什么待遇?我替他们害羞!我为你们痛心!我感到很伤心!”说完他哭不成声,受检阅的一千多名义勇军战士及总司令部卫营全体官兵,没有一个不哭的。
呆了一会儿,冯玉祥掏出手帕擦干了眼泪,向面前的队伍一声令下:“把羊皮脱下来”!然后,他又转向卫队营发布命令:“把衣服脱了“! 他自己也把衣服脱掉,然后抱着衣服,走向对面的行列,选中了一个身材高大的战士,把衣服送过去,命他穿上!那个战士刚要推谢,他正言厉色地说:“这是命令!不许违抗”!说着,他就把那个战士的羊皮穿了起来。这样,卫队营全体官兵都同义勇军换了衣服。(《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之《抗日同盟军的一些见闻》/王志之,第127-128页)
(冯玉祥在检阅同盟军)
毫无疑问,抗日同盟军是一支异常艰苦的抗日军队,但是此时的他们是有着共同的信念的,一如支持他们的人们。因此,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重要历史意义应该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体现出了全民抗战的性质,所以冯玉祥才将它命名为“民众抗日同盟军”,一是表示这是人民自发自觉组织的抗日救亡武装;二是避免刺激不抵抗的南京政府。同盟军在成立之初与第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日时一样,都得到了全国民众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创造了“九十余年所未有”的“恢复之功”——民国狷狂之士章太炎对吉鸿昌收复塞外重镇多伦如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冯玉祥最后遭到蒋介石逼迫而下野,以及南京政府对同盟军内部的投机分子进行了钱、权交易的攻势而使同盟军呈现瓦解的话,那么这一支军队最后能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更让人激动的是,他们还准备要完成一年前宣誓北上抗日的第十九路军的未竟之事,那就是成立了“收复东四省计划委员会”,1933年7月12日多伦光复后,冯玉祥令人在张家口一个叫“土尔沟”的地方修筑阵亡烈士纪念塔,该塔塔尖不是向上,而是横过来指向东北,寓意着同盟军将士的雄心壮志,也是全国仁人志士的夙愿,如图:
在这个当口,连一枪不放就让“128名鬼子”占领热河省的鸦片将军汤玉麟竟然也率部来投,同时还捎来了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捷克式机枪与精良的火炮,此时华北的抗日可说形势一片大好,同盟军上下磨拳霍霍,准备携胜而挥兵北指……突然,1933年8月5日同盟军总司令冯玉祥宣布下野,扑了个空的老汤悻悻道:“我一不去承德投日,二不接受何应钦的收买,完全是想借以洗清自己汉奸的罪名,想不到冯先生不等我来即离开了张家口,我这次来没有实现与冯先生一同携手抗日的心愿,却给宋哲元送了大礼。最令人痛心的是,我最精良的炮团已完全开入万全,他们还有些不放心!前两天我们的骑兵刚到张北,赵登禹即假借召集训话机会,四处摆着机枪,想来缴械,以致激起郑桂林叛变,把这部队伍当场拉走,这究竟对得起谁”?(《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之《汤玉麟参加抗日同盟军经过》第165页)。
事后,这个窝囊的将军终其一生真的既说到也做到了,他再未退缩犹豫,1937年在“七七事变“中他率部与二十九路军共同对日作战,打出了威名,终洗脱了自己的汉奸罪名,然而这一幕本来早就应该上演的历史是被谁掐断了呢?
又是那个在当时人人唾弃的无情之人,即今人誉为“千古完人”的蒋介石,是他一手摧毁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也是他,摧毁了大好的抗日形势。我想,是不是正是因为他今天的 “光辉形象”,才是导致这支在抗日史上相当耀眼的一道闪电黯淡无光的真实原因吧?
因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其实是由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共同打造与领导的,而这支英雄军队最终是被蒋介石联合日军给“消灭掉”的——可能是14年抗日战争中,唯一一次蒋、日公开的联合作战。这种事,在这奇怪的今天显然是需要“讳言“的。
扫一扫 关注西征网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先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