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初夏,可以说是世界屋脊最“温和”的季节。然而在平均海拔4700米、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一半的红其拉甫,却依旧呈现一派冰封雪裹的景象。
有人说,红其拉甫是个令弱者望而生畏的地方。走在蜿蜒的巡逻路上,每一次呼吸都会提醒你这里生存的艰难。在这里战斗生活,需要的不仅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有素的生存能力,还需要强大的意志力。
还有人说,红其拉甫是一片不断提升官兵精神境界的沃土。边防官兵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在冰峰山巅站岗执勤、巡逻战斗,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士气。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艰巨的守防任务,他们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气概,在寂寞中执著坚守、锤炼本领,践行卫国戍边的铮铮誓言,追求人生理想的高度……
许多年前,数十名在巴基斯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各国代表,应邀参加了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升旗活动,在观看了官兵的训练执勤生活后,他们由衷地赞叹:中国军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彰显了这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正是这样的力量,让红其拉甫一茬茬官兵接续奋斗,把云端哨卡建成钢铁屏障,把边防连队建成温馨家园;也是这样的力量,让一代代边防军人在这个连氧气都吃不够的地方,创造了令世人为之叹服的奇迹。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连续12年被表彰为“边防执勤先进单位”,一个个卫国戍边先进典型情系高原、忠于职守的动人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
从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戍边人的豪迈气概,到如今帕米尔高原上新一代官兵不畏艰险的忠诚担当,高扬在雪山之巅的始终是一面爱国奉献的旗帜。
界碑竖在云里面,这个地方叫边关
红其拉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位于祖国版图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山口,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取景地。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终年积雪,风力常年在7级以上,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陆地口岸。
上世纪50年代,连队老一辈戍边人以“三峰骆驼一口锅、三根木棍搭地窝,储冰融雪当水喝”的豪迈气概,硬是在帕米尔高原扎下了根。数十年来,一代代边防军人听党话、跟党走,忠诚卫国、戍守边关的信仰始终坚如磐石。
一年寒冬,排长何玉带领3名战士执行巡逻任务,返回途中突然遭遇暴风雪,气温陡然下降。当救援人员赶来时,只看到4座无言的“冰雕”,怀抱着钢枪,向着连队方向保持着前进的姿势。
那年深秋,时任连长的杨波在山崖上探路时,不慎跌下悬崖,所幸被一块突出的巨石挡住。战友背起他就往山下赶,颠簸中醒来的杨波问的第一句话是:“到点位没有?”得知大家正送他下山,他硬是挣扎着从战友背上下来,带领战士们继续向山顶的点位爬去。
一个冬夜,正在抄写报文的机要参谋乔洪潮的慢性阑尾炎突然发作,腹痛难忍。闻讯而来的军医立即为他输液,连长拿起电话向上级汇报,乔洪潮抓住连长的手说:“连队目前只有一名机要参谋在位,近期任务繁重,我不能离开。”
几天后,团里派来接替乔洪潮的人员终于赶到。在交接完工作后,官兵们迅速将他送往400多公里外的驻地医院救治,当医生实施手术时发现老乔的腹腔内已满是脓液……这位医生感慨万分:“这种痛苦是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为确保边防稳定,边防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走进连队荣誉室,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牌整齐排列,见证了官兵们的如山使命和责任担当,正如“连歌”中唱的那样:“红其拉甫很高,红其拉甫很远,界碑竖在云里面,这个地方叫边关。”
走一趟吾甫浪沟,就懂得了边关
连队担负着中巴边境线近百公里的守防任务,多处通外山口、巡逻执勤点位和重要观察点都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冰山雪岭。
吾甫浪沟是红其拉甫最考验官兵信念和意志力的地方。这条巡逻路蜿蜒在帕米尔至喀喇昆仑的崇山峻岭之间,全程96公里,官兵巡逻途中要翻越8座5000米以上的冰山达坂,蹚过冰河的次数在30次以上,这也是全军唯一一条只能骑牦牛执勤的巡逻线。
长期以来,“到吾甫浪沟去巡逻,做一名真正的勇士”始终是连队官兵的共同信念。
去年9月,连长杨映伟带领战士们去吾甫浪沟巡逻。一天深夜,巡逻分队正准备宿营,战士们发现营地被狼群包围,几十双绿莹莹的眼睛围着他们彻夜咆哮嘶吼。大家聚拢在一起,点燃篝火,不停地拉动枪栓,与狼群对峙了许久。天亮时,狼群散去,他们顾不上休息,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点位。
几十年来,在执行吾甫浪沟巡逻任务的途中,连队有上百名官兵因山高路险滚落冰河,掉进山谷雪窝,有不少人身负重伤,近20头牦牛因高强度巡逻累死在路上。
因为经常骑牦牛巡逻,一些战士裆部磨出了血,有时血肉模糊连穿脱裤子都困难;巡逻时夜宿无人区,战士们互相依偎与暴风雪抗争;高原紫外线强,战士们的面庞被晒得层层脱皮,连家人都快认不出他们……但他们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质朴而乐观的笑容。
连队有句老话:“走一趟吾甫浪沟,就懂得了边关。”如今,能去吾甫浪沟巡逻已成为连队官兵的“最高荣誉”。“能被选上去吾甫浪沟巡逻,就是自己最优秀的证明,我一定要去!”今年,已驻守高原4年多的下士王利军还没有被选上,但他说,“我时刻准备着!”
吃得苦中苦,才能铸就钢铁哨卡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无法改变。由于缺氧和缺少维生素,多数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官兵也不在少数。在高原训练要比在平原地区更为艰苦,可战士们毫不畏惧,迎着凛冽的寒风,在雪中匍匐、越障、潜伏……他们深知,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当好戍边“排头兵”。
2014年10月,南疆军区组织执勤能力评估考核,下士杨建刚不慎在掩体构筑课目中碰掉了指甲盖儿,顿时鲜血直流,他忍着钻心的疼痛继续完成了手榴弹投掷、自动步枪射击等10余项课目考核,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去年寒冬,一场大雪不期而至,气温骤降至-30℃,按照训练计划,连队当天组织战术课目训练。“这么大的雪,要不要改为室内战术理论学习?”有人向杨映伟建议,却被他当即否决:“恶劣的天气,正是练兵备战的好时机!”说完,杨映伟带领官兵一头扎进雪海,两人战斗小组协同前进、班排分路搜索……那次战术训练,官兵的耐缺氧和抗严寒能力得到了提高。
新战士焦东涛来到连队后高原反应严重,但他坚持不服药、少吸氧,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身体很快适应了高原环境……战士们心里清楚,吃得苦中苦,才能守好国门站好岗,才能不辱使命,成为敢担当、能委以重任的好战士。
今年4月,寒风刺骨,下士李世龙在国门前担负警戒任务。一群在界碑前参观的巴基斯坦游客,对手握钢枪、昂首挺立的李世龙竖起大拇指。后来,有人问李世龙:“天那么冷,当时你就不能活动一下么?”他坚定地回答:“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还有一次,一名外籍商人跑到国门前哨班,直接把一摞美金撂在桌子上,想让官兵们“行个方便”,妄图倒腾一批禁运物资。然而,在前哨班官兵眼里,站岗执勤守的不仅是国门,还有中国军人的风骨和操守……这位商人被义正辞严地拒绝。
有人这样形容前哨班战士:“一身正气守国门,千金开道难通关。”
一曲动人旋律,唱出真挚战友情
“脚踏帕米尔的冰雪,守护着祖国的边境;为了神圣的界碑,为了边关的安宁,我们默默奉献青春……”这首《国门卫士之歌》,唱出了戍边人之间真挚的战友情谊。
去年11月,巡逻分队到47号点位执行任务,突然狂风肆虐、大雪纷飞,官兵们在坡度近60°的冰川上艰难前行。指导员王立走在队伍前面,他用匕首在冰川上凿出一个个冰洞为战士们“开路”。
突然,王立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滑入深渊,紧随其后的下士茹东洋眼疾手快,猛地将手中的匕首插入王立脚下的冰层上,抵住了指导员的右脚……王立说:“在红其拉甫,官兵友爱、兵兵友爱的光荣传统赓续传承,成为连队发展的内生动力。”
那年,蒙古族战士巴特曹克图即将考军校,由于汉语基础差,他曾一度想放弃。关键时刻,班长周林平利用课余时间教他学汉语,排长高翔主动承担起为他辅导功课的重任,战友们默默替他分担了夜间执勤任务……最终,他如愿考上了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梦想成真离不开连队的培养,毕业后我一定要回到红其拉甫。”前往军校报到的前一天,巴特曹克图热泪盈眶。
“把战友当兄弟,把连队当家建,越苦感情越真,越苦凝聚力、战斗力越强。”团领导说,连队官兵的心始终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苦寒的边关成为他们心中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温馨家园。
责任编辑:西西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