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李小飞刀&六脉神刀
世卫组织大会将在本月18日举行,美日两国在会前凑了个“八国联军”,不提案,而是以口头照会的形式,呼吁世卫组织向台湾发参会邀请。
这其中,日本的角色很有意思。
日本外交界和新闻媒体历来偏爱用感到“困惑”“遗憾”这样的词汇,对这种明显会让中国感到不仅仅是 “遗憾”的事件,日本媒体也并没有绕着走,10日、11日均给予了报道。
日本时事通信社称,中国主张“一个中国”的原则,强硬拒绝台湾参加本月18日召开的世卫组织本年度全体会议(显然他们清楚中方立场)。但台湾要求“向世界贡献台湾在防止新冠病毒感染扩大上的经验”,获得了美日欧的“支持”。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6日记者会上要求世卫组织及各国支持台湾,“安倍政府和美国步调一致表态支持”。
这就让人不解了。
2018年安倍访华以来,中日关系被认为发生了显著改善,恢复到正常化水平。各方面合作提速,区域、东北亚合作势头上升,互动良好。
2019年,中国访日游客达到创记录的接近1000万人次。
疫情期间,中日间也有多轮互动,比如自民党倡议国会议员捐工资、比如有市长称病毒是敌人,但人不是;比如援华物资包装箱贴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东京、大阪等城市出现“中国加油”的标语牌;小女孩在街头寒风中一遍遍鞠躬为武汉募捐。
然而我们也看到,除了为台湾“入世”撑腰,日本政府上个月还宣布投入22亿美元用于支持日本企业从中国转出,以及计划将一半上市企业列为限制外国投资,这些都被外界视为跟随美国“去中国化”之举。
“风月同天”的日本,与“去中国化”的日本,哪个是真日本?
“这些天看日本网友评论,没有一条讲中国好话”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日本问题专家笪志刚告诉刀哥:日本各界并不都是一个声音。比如日本国立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就提出,日本现在扩大到全国的疫情主要来自欧美。筑波大学把去年八、九月份冷冻的肺炎患者血清做了测试,发现了新冠病毒。日本这两个类似举动其实是为中国说话,日本医疗从业者、大学医疗研究机构本着科学态度在追溯病毒的起源。
但是,日本政府的态度前后反差很大:一开始为了保东京奥运会以及中日合作气氛,不那么渲染疫情,在这件事上,安倍还受到来自在野党和网民的质疑。安倍对华的姿态,有经济上的考量,也有地缘上的诸多考虑,但是他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奥运会确定延期之后,随着国际社会疫情的起伏变化,随着中美之间的博弈,对华甩锅的舆论,还有一些国家出现的不和谐声音,日本社会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响。
日本政府及很多网民的态度就印证了这一点。对世卫组织和病毒起源问题,安倍以前没有表态,后来也委婉地提出了批评,表示世卫的应对表示“也存在问题和课题”,认为在疫情平息后应该对其职能进行验证。
再加上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去“中国化”问题,日本给人一种嘴上不说,行动上悄悄跟随美国“去中国化”的感觉。因此,不排除它会在战略上做一些调整,甚至一些变化可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中国率先向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物资、医疗等全方面的援助,展现了国际合作的愿望,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行动。正常来讲,我们理应收获更多点赞,但实际上有一类声音反而在质疑我们有什么企图,觉得中国是想主导后疫情时代,借机增强软实力。这类思维不可避免影响到作为西方国家一员的日本。
同时,日本也有自己的考量。疫情中,中国停摆两个月,日韩很多汽车厂都得停产,这让日本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产业空洞化问题,有了一种近似被“卡脖子”的感觉。这不一定就是在针对中国,如果这个国家换成印度,日本也会“去印度化”。
日本战略界一些人士看到疫情下的欧美一些国家如此不堪一击,又看到中国的制度优势得到极大迸发,内心产生一种恐惧感。这是疫情中日本对华保守势力抬头的深层心理因素。
“日本的这种态度和战略取向,就是没有疫情,也是在不断调整,但是疫情放大了日本对华战略调整的速度,或者说放大了它的危机感。”笪志刚的这段话给刀哥留下的印象很深。日本看到,此次疫情中中美两国表现反差太大,觉得中国取代美国的速度在加快,影响力在提升。它既希望中国在他认可的范围内提升,但又不希望中国快速成长为巨人,那将对日本的亚太利益形成冲击。这些年,日本跟随美国搞亚太再平衡、印太战略、防务合作等等,谁都看得出布局针对的是谁。
日本的“小气候”,得连带西方国家的“大气候”。欧美一些国家力图打造后疫情时代“去中国化”的潮流和观点,从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渲染反华氛围,捏造“中国责任论”,试图让其他各国担心中国、恐惧中国,乃至最后排斥中国。只不过在疫情的大格局下,它们不能做得更为露骨。疫情结束后,博弈料将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等方面有所体现,比如以后可能在互换货币中排斥人民币。
当然,日本对华外交姿态也是复杂的,并非中国就完全拉不住它。日本是个老龄化社会,经济不景气,要获取对安倍经济学的最大支撑,中国绕不过去。周边外交方面,日本也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以有利于日本开展区域通商合作。对华的旅游等人文交流也为日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合作都惠及日本民众,也有民意支撑。
专家认为,对华做出颠覆性举动不符合日本利益,日本的经济界和民意也会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日本属于小政府、大社会,政界需要聆听经济界呼声。因此,日本整体上不会像美国那样和中国产生直接对立,而是可能聚焦于本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安全以及两国交往的大背景,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今后,合作与博弈并存仍是中日交往的常态。不能指望中日之间百分百都是友好合作,也不可能完全走向摩擦和对立。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两只刺猬取暖”
至少从民意调查来看,中日关系中,中国民间是更容易变化的那一方。
2019年9月,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分别对两国18岁以上的人进行舆论调查,日本受访者1000人,中国受访者1597人。10月下旬,调查结果公布。认为“现在中日关系不好”的中国人比例为35.6%,比2018年下降9.5个百分点。回答“现在日中关系不好”的日本人比例为44.8%,比2018年增加5.8个百分点。
回答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国人比例为52.7%,比2018年下降3.4个百分点(2013年因钓鱼岛冲突,这一比例曾高达92.8%)。回答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日本人比例为84.7%,比2018年下降1.6个百分点。
从民调上看,中日关系近年的好转似乎并没有动摇日本人的对华印象,这等于说,中国人好心没好报吗?
国与国的关系,就像两个刺猬取暖。不能太近、扎;也不能太远,取不了暖。对中日关系的定位,也同样如此,乐观不到哪去,但也不能过于悲观。
中日关系转暖前后这几年,不断有中日双方学者对民间对立情绪,尤其是中国的民间反日情绪提出批评,仿佛只要中国民意转圜,就能对中日关系向好做出很大支撑。然而,互联网时代,一国的网上舆论太容易就传导到另一国。
中日之间在深化相互理解上,面临来自国际的压力,也有来自日本国内保守势力的压力,还有日本一些媒体时常渲染中国黑暗的一面,“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有市场。这些声音,都通过媒体和互联网传导到中国,激起中国的民间情绪后,再传导回日本……
中日面临许多尚未厘清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上面这样的“互动”可能会伴随中日多年,但另一方面。那个在寒风中鞠躬的小女孩,为中国留学生留门的拉面店老板,他们也是真实的日本人,不是虚构的日本人。日本社会各界、民众中主张对华友好的人士也是真实存在的。
专家告诉刀哥,中日之间需要拿捏火候、距离。两国之间正常化的大方向是稳固的,经贸交流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疫情后激活是有基础的,民间往来、对日交流很容易重新开展,我们可以把日本当做国际战略博弈中可以争取的一个力量,避免把它推向美国。
(感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夏漠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