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不但在网上出尽了风头,在影院赚足了观众的银子。泪点一向极低的我,看完后却没有流泪,只有内心的五味杂陈,感觉心头平添了太多的堵。
不可否认,如果单纯站在电影的角度,造景、调度和演技,《八佰》都还是可以的,特别对于少之又少的国产战争片,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盛宴。而我觉得添堵的是,《八佰》中对历史的扭曲虽然并不表现在影片里已经呈现的内容,真正的扭曲,是对一些极为重要内容的回避和视而不见的扭曲。
网友司马3忌说:以电影的形式,宣扬国军的民族大义,宣扬国军的壮怀激烈,宣扬国军的视死如归那么用牺牲了无数烈士和支前民工的生命,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并夺取了国家政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又算是什么?用文艺形式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改变年青一代的价值观,我很想问宣传部门:这是我们当下文化和宣传的本质吗?
稍微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八佰”其实就是国民党用士兵生命演给西方看的政治乞讨秀。而并不像剧中体现的是国军抗日爱国,所以当剧中喊出:有你们,上海就在,中国就在的口号时,电影院哭声一片,我却一片茫然,不明白他们哭什么。事实是,上海还在,南京大屠杀随后就开始了。
特别是这车身广告的营销号实在可笑,1937年这一年,上海沦陷、杭州沦陷、南京沦陷、北平沦陷、天津沦陷、华北沦陷而今天,有人却在这部电影大肆宣传,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稍微懂一点历史的都知道,上海真的还在吗?
这些年从有些抗日神剧中不难看出,总是有人以这是一段历史为由,强调粉饰国民党军队的合理性。所有的战争片无非是这三种:一种是塑造英雄人物的;一种是还原战争;一种是歪曲历史的。《八佰》应该就属于第三种。
判定一部是否耐看的战争题材影视片,它的力量在于需要观众用自己的经验去化解,而不是狭义的剧情本身。换句话说,没有历史背景的人很难以贴近历史题材的电影。他们无从看出《八佰》呈现的,其实是一种丧失的艺术。是的。丧失的艺术并不难以掌握。首先从《八佰》里你不得不承认这点:该说的不去说,不该说的刻意放大,同时,需要记住的故意淡化。
在第六代导演中,管虎一直是很独特的一位。他会将现实的残酷编成一句一句诙谐、经典的台词,再将隐藏在五颜六色的生活中所遮蔽的东西,从一层灰幕里慢慢透出来。就好比《生存之民工》直接让黄渤一炮打红。而剧中的谢老大、陆长友、王家才等人物刻画和情景真实得令人可怕,并让人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那种疼痛,像一把刀子,细细的柳叶刀的那种,一边在观看的时候,一边慢慢割扯着你的心房。并且慢慢地,你连背过身去,不想面对的勇气都没有。
在《八佰》当中,我倒是非常同情管虎,他仍然刻意想要的那种真实感和临场感,恰恰因为题材本身的教育意义而失去原本的意义。
既然《八佰》是一场描摹具体战役的战争片,那么在叙述一场战役时就必须把前因后果都交代遍了,不能只摘取其中的某一个片段在那儿播放俩小时,那就只能是断章取义。即便是这样的取材,也看出其中的荒谬的味道,特别在撤退的部分,哪里看出有半点爱国的味道?民兵不撤,士兵撤;伤员不撤,精锐撤;小孩不撤,大人撤。我哪个去,这是爱国,还是高级黑?
如果导演真的是为了爱国宣传,我希望这些片段可以在这部电影里呈现:
四行仓库战斗期间,此前一再对日退让、屈避的蒋介石,突然在11月1日晚间召集白崇禧等人到中央军总部,商量“誓死保卫上海之策”。原因何在?原来,距离九国公约会议即布鲁塞尔会议召开,还有不到10天,蒋介石希望借淞沪会战向国际社会表现国府抗击日本的“勇气”,以争取英美等国的介入、尤其是对日本的外交施压。事实上,国军在上海的抗日完全也就是抗给“国联调查团”看的,根本就不是有心抗日。并且从来就没有尊重中国底层人民,不珍惜那些被他们如撒麻袋一般堆砌到战场上的国军士兵,用百万国军将士“不值钱的如山尸体”对布鲁塞尔会议的谄媚之态。这一点,我希望电影里能够出现。
苏州河两岸,中日两军在在四行仓库打得炮火连天,而以南的公共租界内,金发碧眼的英美官员、记者和商人们,却悠闲地喝着咖啡,笑看不远处激烈的战斗。这就是蒋记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十里洋场四分五裂,繁华上海列强横行,在中国的租界徒剩一副看热闹的闲态这一段耻辱又屈辱的场景,我希望电影里能够出现。
谢晋元率部撤退到公共租界后,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当即指示英国方面:“当谢晋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后必须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否则,这支部队退到哪里,日本皇军将追击到哪里”一直被蒋介石心心念念、寄予厚望的洋大人,竟然轻飘飘得就顺从了日本人的指示,缴了谢晋元部的械!同时还以实质性软禁的方式成立了一个“孤军营”并且拒绝提供伙食,被没收了武器的谢晋元部队,连生活都无法保证,只能自产自销一些如肥皂的小商品去卖。用部分士兵的话说,“在英国人的地盘,比和日本人打仗还要惨!”这一段,我希望电影里能够出现。
而我党、我军对“八百壮士”相当厚道。上海解放后,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找到的60多个幸存者,连同谢晋元遗孀都给安置工作和待遇。按照谢继民的说法,政府还给他母亲介绍工作,安排她到江南造船厂等待遇高的大厂,但为了照顾他们四个子女而选择了就近在里弄托儿所工作。先任副所长兼保育员,后又调里弄服装厂工作,直到1973年退休。1957年3月她还被增补为虹口区第一届政协委员,此后又连续担任了第二届至第七届政协委员。这一段,我希望电影里能够出现。我在想,如果那些加入新四军并战斗到全国解放的“八百壮士”的故事如果可以拍成影视作品,应该会更加精彩吧。
无疑,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歪了。如果能正确的掌握这个电影背后的历史,看这部电影,才不会被电影的价值观带偏。
网友肖余恨是这样评论的:跳出虽悲壮但屈辱的四行仓库,回归历史,这个电影就显得有此滑稽和无趣。能拍的大片很多 为什么是四行八佰这类似花絮的历史呢?杜撰的国军士兵惨烈的缚弹杀敌的壮行很催泪,不少台词也很走心,奈何,只能当故事看。
力气用错了地方,可惜了管虎以及强大的制作班底们。期待能够拍出更好的电影来。
责任编辑:春风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