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西征 >直击西方 >浏览文章

导读
重视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已经成为阿尔及利亚文化特色中的一部分。走在阿尔及尔的大街上,几乎每一个显著的地标都被冠以烈士或重要革命事件的名称——中国使馆门前的烈士大街、卡斯巴区的烈士广场、以革命根据地奥拉西山命名的奥拉西宾馆等等。

在阿拉伯国家当中,位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称谓——“百万烈士之国”。人们相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尔及利亚反法民族解放战争中,这个国家接近1/4的人口为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献出了生命。或许,在史学家们眼中,100万的数字并不精确,但却足以形容阿尔及利亚人民勇敢、斗争、热爱自由的美德,形容这个烈士之国为世界人民的反帝反殖民斗争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迪都什·穆拉德,不仅仅是一片街区

对于第一次来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游客们而言,有一种经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避免的。那就是,在迪都什迷路。迪都什全称迪都什·穆拉德,是名为迪都什·穆拉德的主街道以及周边纵横交错的众多狭窄小巷所组成的传统商业区。它位于阿尔及尔核心区域——“中心区”内,毗邻及尔港及中心火车站,凝结了众多法式风格的百年建筑,更有鳞次栉比的传统商铺坐落其中……来到迪都什,游客可以同时饱览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古老建筑,欣赏地中海绚丽的海滨景色,采购极具阿拉伯和柏柏尔特色的当地特产。眼花缭乱之际,人们难免会迷失在迪都什的大街小巷,并心甘情愿地沉溺于其中。

事实上,迪都什·穆拉德的名称并非自古有之,它得名于1954-1962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一名烈士——迪都什·穆拉德。迪都什原名西·阿卜杜·阿尔卡迪勒,1927年出生于首都阿尔及尔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当时的阿尔及尔尚处于法国殖民者的统治之下,迪都什目睹殖民当局的残暴,对此深恶痛绝,很早便立下了民族解放的宏愿。他不满16岁即加入革命党派,是阿尔及利亚1954年11月1日解放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民族解放阵线创始人之一,也是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第一名大区级军官,牺牲时年仅28岁。

为了纪念迪都什·穆拉德,阿尔及利亚政府将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更名为迪都什·穆拉德,街道入口——圣心教堂附近的公园被更名为“自由公园”,用以歌颂迪都什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不仅如此,阿尔及尔的其他地区还建立了迪都什·穆拉德公园以及迪都什·穆拉德广场等,用以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位民族英雄。

无名烈士纪念碑与革命烈士博物馆

不仅仅是迪都什·穆拉德,抗法战争中牺牲的成千上万名烈士及其事迹依旧以独特的方式留存在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记忆中。阿尔及尔东部被称为索兹尼(音译)别墅的一片高地,曾经是法国殖民当局扣押、拷打及杀戮革命者的地方,如今这里高高耸立着阿尔及利亚最高大的纪念碑——烈士纪念碑(如图)。它建立于1982年7月5日,特以纪念阿尔及利亚独立二十周年,缅怀所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塔体高92米,设计为三片棕榈叶形状,象征着民族解放军的三股力量。三片棕榈叶汇聚在伊斯兰风格装饰的中心塔柱,塔柱下为长明火炬,寓意团结与革命精神长存。纪念碑下设革命烈士博物馆(又称解放战争博物馆),馆内收藏革命文物5万余件,其中重点展示了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一直到民族独立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遗物,还有一批珍贵的人物影像资料。

根据官方统计,每年来到烈士博物馆参观的人次超过20万,而无名烈士纪念碑亦成为各国领导人到阿尔及利亚时的必访之地。每逢独立日、国庆日等重大节日,无名烈士纪念碑前摆满鲜花,瞻仰追悼者络绎不绝,但到了夜晚,纪念碑周边则一改白日的气氛,变为人们休憩、放松的场所。结束了一天辛劳工作的父亲,带着牙牙学语的孩子在纪念碑广场上嬉戏;放学晚归的少年三五成群坐在博物馆前的阶梯上畅聊;白日埋头家务的主妇趁着暮色降临,和姐妹们相约来到这里登高望远;更有老人们在一起走走停停,逛着看看商贩们摆出的新鲜玩意儿,聊着永远说不完的家长里短。这时的纪念碑和博物馆,笼罩在浓浓的烟火气息之中,但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肃穆。对于这个遭受法国殖民统治100多年的国家而言,独立与自由来之不易。而英烈们如若在天有知,应会对眼前这一片万家灯火的景象感到莫大欣慰。

纪念烈士英魂的独特方式

重视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已经成为阿尔及利亚文化特色中的一部分。走在阿尔及尔的大街上,几乎每一个显著的地标都被冠以烈士或重要革命事件的名称——中国使馆门前的烈士大街、卡斯巴区的烈士广场、以革命根据地奥拉西山命名的奥拉西宾馆等等。就连很多居民生活区和街道也以烈士的名字命名。位于无名烈士纪念碑附近的穆罕默德·贝鲁兹达生活区,是阿尔及尔市中心最大的居民区。它原名贝尔库,因纪念烈士穆罕默德·贝鲁兹达而更名。

在阿尔及利亚最大的国立医院之一——穆斯塔法·巴沙医院附近,则是以女烈士哈斯巴·本·布阿丽命名的街道。哈斯巴曾在穆斯塔法医院工作,为革命军队秘密制造炸药,法军发现后炸毁了哈斯巴藏身的大楼,哈斯巴牺牲时年仅19岁。地标建筑、街道名称、生活区名等,阿尔及利亚人的日常生活已经与革命战争和革命烈士们深深融合在了一起。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也许终将想不起那些名字所代表的具体人物与感人事迹,它或许是自己填写家庭住址时的地址,或许是儿女就读的某所学校,抑或是每周必去的购物中心,但人们却将永远记得,自己口中这些习以为常的名称,曾经属于一名烈士,一名为了眼下幸福平常的生活,献出自己最宝贵生命的同胞。而这,何尝不是纪念烈士英魂的另一种方式呢?

责任编辑:水墨江南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