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殊死大搏斗拉开帷幕。中国能否赢得胜利?战争过程将怎样发展?如何才能打败侵略者?毛泽东以其高远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科学回答了这些事关战争全局的问题,指明了赢得最后胜利的正确方向。
▲图为1937年秋,八路军部队日夜兼程向华北抗日前线挺近 来源:国际在线
面对侵略者的疯狂进攻,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渴盼着早日胜利,思考着取胜之道。当时,“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国内亲日妥协派宣扬“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极力散布“再战必亡”。这种妥协悲观论调迷惑了一些人,毛泽东家乡的一个青年学生从乡下写信给他:“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幻想着能够迅速取胜。淞沪会战中有人提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定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台儿庄战役取胜后,一些人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是敌人最后的挣扎。这种毫无根据的盲目乐观,最终被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
战争是武装力量的较量,更是战略智慧的比拼。毛泽东“一贯估计中日战争是持久战” ,早在1936年7月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估计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强调“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面对全国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接连失利,毛泽东始终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为了拨开战争迷雾,毛泽东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研究持久战这一事关战争成败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他的警卫员回忆说:“主席写《论持久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呀写的。实在写得太累太困的时候,才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好看”,“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 就这样,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毛泽东在陕北简陋的窑洞中写就出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论持久战》。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内撰写《论持久战》
针对“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结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毛泽东认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必须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结论有着客观的现实依据,毛泽东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政局特点等情况的对比,以及对世界形势、各国主张等情况的分析,洞若观火地指出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由于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这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而中国不能速胜。但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非正义的,受到国际上反对力量的遏制,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得到国际上的广大援助,加之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就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抗日根据地民兵开展地雷战
在怎样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问题上,毛泽东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末,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毛泽东娴熟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抗日战争,指出:
敌强我弱是客观的,因而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们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然而,敌强我弱又是相对的、运动的,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弱强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因此,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围绕抗日持久战,毛泽东还规定了一套具体的作战方针与指导原则,并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亡国论”和“速胜论”错误之处,是“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论持久战》中写道: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重大论断,为凝聚全民族空前斗志和磅礴力量、打败侵略者指明了航向。
责任编辑:搁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