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公布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名单。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飞行乘组,担负此次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奔向星辰大海,脚步永不停歇。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拉开帷幕之际,记者带您走近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
航天员聂海胜——
飞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安普忠 通讯员 占康
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湖北枣阳,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现为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同样的航天服,同样的寸头,同样的戈壁滩。如今,聂海胜即将踏上他的第3次太空之旅。
聂海胜的前23年航天员生涯,被3次飞天任务“等分”为三段——从2005年驾乘神舟六号,到2013年进入天宫一号,再到2021年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平均相隔约8年。
“我的脚步和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同频共振。”有幸能够开跑空间站建造飞天“第一棒”,聂海胜道出心里话,“是祖国把我送上了太空,我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幸福,也因为国出征感到自豪。”
聂海胜的飞天梦想,最初是在儿时的一个山坡上有了“雏形”。1964年,聂海胜出生于湖北枣阳一个小村庄。那一年,中国的空间科学探测事业刚刚起步。
小时候,聂海胜常在山坡上放牛。一次,躺在牛背上睡着了,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
当年,那个曾用家里养的兔子抵学费的农村娃,一定不曾想到,他的未来会与遥远的太空、伟大的航天事业紧密相连。
此后的人生旅途上,聂海胜的每一个脚步都迈得坚定而踏实。
1983年,聂海胜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学员。实现蓝天梦,他感觉自己像是鸟儿飞上了天。
那一年,聂海胜遭遇一次空中特情。高空中,他驾驶的战机发动机突然停车,战机翻着筋斗向地面坠落。已经出现“黑视”的聂海胜,在最后时刻按下跳伞弹射开关。
从昏迷中睁开双眼,聂海胜发现自己落在一片稻田里。一周后,心理素质超好的聂海胜就开始复飞的地面准备。仅仅27天后,他驾驶战机重返蓝天。
“一般的飞行员如果遭遇这样的生死考验,很可能就停飞了。”战友们如此评价聂海胜的过硬心理素质。
从入选航天员,到神舟六号、神舟十号,再到今日的神舟十二号,聂海胜始终在做一件事:时刻为了飞天任务而准备。
恢复性训练、适应性训练、新技能训练……无论什么训练课目,聂海胜都把自己当作一名新手,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航天员刘洋记得,备选神舟九号任务的那年春节,她在模拟器训练馆与聂海胜相遇。正练得热火朝天的聂海胜告诉刘洋:“年纪大了,多花点时间,才能不落后你们年轻人。”
用聂海胜的话说:“年龄和军衔在变化,但航天员的身份没有变,作为航天员的使命和梦想没有变。”
2019年12月,聂海胜和刘伯明、汤洪波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乘组,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这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量,比前6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任务总和还要多。飞行时间长、操控难度大,聂海胜等航天员必须全面具备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维护维修、舱外作业、科学试验等一系列能力。他们的训练量、训练强度变得更大。
从2021年元旦到现在,聂海胜只休了3天假。
正是地面上这数千次的模拟训练,让聂海胜面对任务永远保持沉着镇定。
“这次再度飞天,心情如何?”面对记者,他平静地回答:“没那么激动,主要还是想怎么把任务完成好。”
聂海胜深知,一代代航天人像火箭一样燃烧自己,才把他们送上崭新的“太空家园”。
“我们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聂海胜深情地说:“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也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都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背负着载人航天工程各大战线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聂海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任务”。
“飞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聂海胜始终践行着这个信念。当年,神舟十号任务成功后,他曾许愿:“如果条件允许,希望自己还能飞进中国的空间站。”
如今,指令长聂海胜如愿踏上这段曾经憧憬的旅程。让我们为他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航天员刘伯明——
时光匆匆,初心不变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安普忠 通讯员 占康
刘伯明,男,汉族,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时隔13年,刘伯明又踏上了飞向太空的旅途。
人们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2008年,神舟七号飞天之际那个沉着冷静的身影。多年之后,刘伯明再次踏上问天阁前这条“登天之路”。
除了脸上加深的岁月痕迹和肩上换成将军的军衔,他的背影如13年前一般挺拔,并未有多少改变。
这条路,是刘伯明生命中最重要的道路之一。除了这条路,他最为熟悉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故乡从家到县城中学的颠簸山路,另一条是飞天之路。
1966年9月,刘伯明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安县一个普通的乡村。中考那年,成绩优异的他考上了县重点高中。家里要同时供5个孩子读书,这让以种地为生的父母异常辛苦。为了省下住宿费和伙食费,刘伯明选择了走读。
那是一段起伏不平的颠簸山路。高中3年,刘伯明每天都要骑着一辆破旧的白山牌自行车,往返20公里。出发时迎着晨光,返回时披着夜色,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在风雪中穿行。
“一辆单车,满头霜花。”这是刘伯明高三的班主任张福林对他的印象。正是这条山路,让刘伯明变得坚韧、执着,从不轻言放弃。
十几年后,刘伯明靠着这股韧劲,成长为一名航天员。从1998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到2008年参加神舟七号任务,刘伯明一走就是10年。
从神舟七号凯旋到今天乘神舟十二号再度出征,刘伯明又在这条路上走过13年。与少年时期一样,他依旧保持着不畏艰苦、砥砺前行的状态。
此次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复杂性远超以往,训练的时长和难度都是神舟七号时期的数倍。为了更有效地训练,他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每天晚上入睡前躺在床上,把白天训练的操作程序在“脑子里放电影”。
了解刘伯明的人,都会为他过硬的心理素质所折服。还是飞行学员时,他便妥善处置过一次险情——
空中发动机突发故障,飞机失去控制,刘伯明勇敢果断、冷静操控,一次次手动助油、打火,一次次拉升高度,最终驾机平安返回。
在神舟七号的首次出舱活动任务中,刘伯明和战友翟志刚、景海鹏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打开舱门之时,轨道舱突然响起刺耳的火灾报警。
当时,刘伯明对翟志刚说:“如果起火,我们也许就回不去了。不要想别的,按照程序继续吧,把我们该干的活继续干完。”
翟志刚迈出舱门,刘伯明调整步骤,将国旗递给他说:“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
后来,出舱任务顺利完成,刘伯明和战友们顺利返回地球。
“他一直保持着非常稳定的心理状态。”战友费俊龙评价刘伯明说,“操作准确无误,堪称完美。”
13年来,为了保证自己随时都能再次承担任务,刘伯明一直控制体重、锻炼体魄。“最难的不是保持体能,是保持激情和热情。”他说。
13年的等待,也是13年未曾懈怠的刻苦训练。“往前看,13年似乎很长;往回看,13年过得很快。这13年,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我也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不断成长。”刘伯明用一句话概括了其间的甘苦:“尽管时光匆匆,初心不变。”
不管遇到什么挑战,刘伯明心中始终记着那条蜿蜒的上学路——无论风霜雨雪,无论跌倒多少次,爬起来,再出发就好。
每次回老家,刘伯明最想吃的还是家乡的大酱,睡家里的土炕。时间未曾改变他质朴的底色,那个从乡村山路上走来的少年,早已将脚步迈向星辰大海。
如今,刘伯明再次开启一段崭新的挑战之旅。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幸参与载人航天这个伟大的事业,有机会通过多次飞行,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再度飞天之际,刘伯明郑重承诺:“我将坚决圆满完成任务,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航天员汤洪波——
这一刻,梦想光荣绽放
■解放军报记者 谭靓青 安普忠 通讯员 占康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一个人实现梦想需要多久?
此刻,站在问天阁前,阳光穿破云雾洒在汤洪波身上。这是他首次以航天员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
梦想成真这一刻的背后,是汤洪波11年逐梦飞天的不懈拼搏。
汤洪波是谁?
在世人眼中,汤洪波是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中的新鲜面孔。当人们拿起手机搜索这个陌生的名字时,他已经在这条飞天路上奔跑了11年。
“其实我不算年轻了。作为第二批航天员,我2010年就来到了航天员大队。刘洋、王亚平……很多和我同批的航天员都已经飞上太空。”汤洪波说,“每次看到他们飞,我都在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飞天梦想。”
追梦道路上,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努力坚持。早在飞行学院当学员时,汤洪波就明白了坚持的意义。他那“教科书式的飞行”在同期飞行学员中有口皆碑。
看得见的卓越背后,有着人们不曾看到的努力。白天,汤洪波一遍遍拿着飞机模型模拟起飞降落。等到夜深人静时,他就在脑海中回忆飞行操作,琢磨飞行技巧。
2010年,汤洪波通过层层选拔,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
天空和太空,虽一字之差,跨越巨大。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汤洪波对航天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一间小屋里,一张转椅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张看似普通的转椅,承载着汤洪波11年的训练记忆。看着它,汤洪波不禁回忆起坐在上面训练的场景。
飞天之路从来不是坦途。低压缺氧耐力检查、超重耐力训练、飞行程序训练、头低位卧床训练……一本本厚厚的训练笔记中,写满了汤洪波奋斗的痕迹。
其中,模拟失重训练让汤洪波最难忘记——航天员需要身穿二百多斤的水下训练服,一次训练数个小时,吃饭时常常连筷子都拿不住。
“在他们那批航天员中,汤洪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刻苦和踏实。”谈及汤洪波,刘伯明最难忘的是他那种“执着的精神。”
每次训练前,汤洪波都会主动找聂海胜、刘伯明探讨,挑战训练难点,查漏补缺。闲暇时,他也会尽量发掘自己的知识短板,以应对天上的各种未知情况。
这种执着,体现在训练中,也体现在汤洪波的漫长追梦路上。
在汤洪波办公桌上,摆放着一顶飞行头盔。每每看到它,他总能想起自己从飞行员一路走来的足迹。
“这个头盔就像我的老朋友。这些年,身边战友陆续飞上太空。每当我不知道如何定义自我价值时,都会用这个头盔勉励自己。”汤洪波说,“一时做好一件事很简单,十年如一日则很难。可当这件事成为你的梦想,漫长的日子也会充满动力。”
头盔中,藏的是汤洪波的初心,更是他的飞天梦想。2016年,汤洪波曾入选神舟十一号任务备份航天员。那一年,他最终与梦想擦肩而过。然而,他没有放弃。
“从零开始”,是汤洪波时常说起的4个字。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只有地面训练到位,才能胜任飞天任务。在梦想尚未实现的那段日子里,他每天刻苦训练,朝着梦想坚定跋涉。
5年后,汤洪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这次任务,他特意选择了妻子贴心制作的寄语卡片作为个人携带物品,陪伴自己首次太空旅程。
11年等待坚守,11年刻苦训练,这一刻,梦想光荣绽放。
“我们即将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出征太空,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进入太空之后,我会在工作之余尽情领略地球家园的魅力。每当飞船飞临祖国上空,我会通过舷窗多看看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汤洪波说。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1年6月17日第9版)
责任编辑:搁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