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一场历时20多天的座谈会,揭开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题为《引言》的讲话。他表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两条战线,一条是军事战线,一条是文化战线,并强调“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一开场,毛泽东充分强调了文艺的战斗作用。继而,他又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毛泽东充分阐述了文艺源与流的关系,为当时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和遵循。延安文化的史诗,由此落墨。一时间,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提出“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的口号,深入群众,走进生活,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获得灵感。从《小二黑结婚》到《王贵与李香香》,从《兄妹开荒》到《暴风骤雨》,从“战地社”、“战歌社”到新秧歌运动,一大批感人肺腑、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优秀文艺作品,唤起了中华民族团结进取、抗击敌寇的革命激情。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近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习主席向国家话剧院全体演职人员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肯定了他们赓续延安红色血脉,积极践行艺术为民崇高使命,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一封贺信,纸短情长。这不仅是对话剧艺术的希望,也是对所有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对于“人民的文艺”,习主席一直念兹在兹。“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前不久,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能称为好作品?相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至少有一点,好的作品,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经得起人民的评价,都能反映人民的心声。抗战时期所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为什么至今激荡人心?因为它唱尽了山河染血、国破家亡的悲愤,唤醒了民族之魂,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勇向前。电视剧《山海情》这部主旋律作品为什么能够“出圈”?因为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真实生活的气息,演员们褪去偶像光环,踏踏实实在“苦瘠之地”投入创作,演活了从“涌泉村”到“吊庄”的众生相,在荧幕上书写了一部激荡人心的奋斗史。有网民评价:“这剧土得掉渣,我却深深感动!它没有为时代加‘滤镜’,也没有渲染人物‘高大全’,更没有回避移民扶贫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普通个体的复杂心态。但恰恰是这样的‘有生活、没口号’、‘有苦难,更有苦干’,让人们对‘小人物’有了共情,对‘大时代’也有了理解。”文艺创作不是简单的言语拼凑,也不是没有情感的画面叠加,而是需要真正走进人心、洞察人性。炙热情怀胜过一切技巧层面的“方法论”,能否关注人民,听见人民的心声,决定着文艺作品是否有生命力。正如习主席所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而事实也恰恰证明,文艺舞台的聚光灯一旦对准了人民,时代和历史的画卷也显得格外生动逼真。这些年,在精神内核“人民”二字的召唤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奋进,坚持初心,诞生出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既有如《觉醒年代》《功勋》《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一样“破壁出圈”的主旋律作品,也不乏《一个都不能少》《大江大河》等反映时代气象、讴歌奋斗精神的影视佳作,还有表现中国战疫故事的《武汉24小时》《方舱》等纪录片……一部部鲜活的文艺作品汇聚起了点滴奋斗的人民史诗。那些鲜活温暖的形象、向上向善的坚守、护佑苍生的勇气,厚培着一代代国人的精神家园,更激发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磅礴力量。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尽管今天的中国文艺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沛时期,但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脱离现实的浮躁之风也相当明显。有的文艺作品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捧低级趣味,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为了赚快钱,粗制滥造,抄袭模仿;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空洞无物,形式大于内容;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严重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这些乱象严重污染了文艺生态、危害了文化事业发展,尤其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文艺工作者心中没有装有人民。如若一个人被歪念杂念邪念包围,游离于人民之外、脱节于生活之外,当然不会有深刻的表达、深邃的思想、深入的阐释,也自然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相反,心中装有人民,深入人民群众,文艺作品才会丰满,作品中的细节才会生动精致,自然而然地呈现现实主义精神并使之永葆光芒。“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吹响了集结号,给文艺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无论何时,“人民”二字应始终是中国文艺工作者在广袤创作舞台上的永恒聚焦点。当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这也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素材。相信广大文艺工作者只要与人民同在,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品之作必会海阔鱼跃、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