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了一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被其中一个细节所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曾几次说到他喜欢的一句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面对棘手、难办的事,下得“耐烦”功夫,才能以钉钉子精神破解难题。
“耐”释义为“承受得住,经受得起”,“耐得烦”就是耐得住烦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也就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要具备的“首要素质”。身处基层,工作在一线,接待来访群众、处置突发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等是最常见的工作。基层单位是跟人打交道的,除了基层党员干部,也时常与乡亲群众打交道,难免偶尔会遇到脾气暴躁、口无遮拦的人,有时说几句不好听的话甚至骂上几句,此时我们便要“宽宏大量”,做到“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不骄不躁,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在乡镇工作,难免会接待不同的来访者,有的是因个人诉求未能得到解决,有的是因生活困难寻求帮助,有的是对涉嫌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进行举报等。面对来访群众时,既注重耐心认真聆听每一位来访人的讲述,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按程序受理,对归为业务范围外的也尽力协助、或协调其他相关部门为来访者答疑解惑。有时遇到情绪激动的来访者,也保持平常心、热情交流,力争化解矛盾。记得有一次来访人反映种粮大户补贴申报和发放的问题,虽然不在本部门受理范围内,但协调了2个科室(站所)负责人、以及相关村支部书记解答政策,并帮助她整理材料、申报补贴。面对疑难问题、难以短时解决时,面对各种纠纷、难于调处时,一定要耐得住烦。
不惧不避,砥砺“勇于担当”的魄力。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党员干部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人不能见,但是有时候又必须说,必须见,必须做。此时,一个人的担当作为与否便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在处置疑难复杂案件时,面对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的局面,不背身逃避,反问自己一句是否穷尽了手段,拓宽思路再仔细分析分析;在开展工作遇到阻力时,面对复杂棘手的案件,不畏惧压力,调整好心态,针对不同问题线索采取不同的方法摸排,采取不同的策略;在一线处理实际问题时,不推诿不回避,掌握工作技巧,多向身边群众取经,多向老同志学习,推动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挺身而出,以知行合一的实际行动淬炼敢于斗争的品格;在疫情防控主战场,身先士卒,用监督压实疫情防控责任,不遗余力地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服务群众最前沿,聚焦难点,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展现担当作为。
不忧不惑,练就“矢志不渝”的恒力。在乡镇一级,很多事情不是开个会、发个文就能落实到位的。有时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仍与要求有不小差距,每逢这种情形难免会有许多批评和埋怨,甚至是督办问责。此时,便考验我们的恒心和毅力。不管是卡口值守监督、入户宣讲政策,或是参与换届选举、夯实基层基础,逐步提升工作质效,从解决每一件民生诉求、巡视整改回头看、参与党员志愿服务,到轰轰烈烈的“两委”换届、苦口婆心的疫苗动员,每一项工作都收获良多。此外,基层面对的多是各种琐碎任务和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各种事务纷繁复杂,做工作有时吃力不讨好,作为监督者更甚。然而,越是这样的工作环境,更应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不怕麻烦、不惧风险、锲而不舍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恒心”两个字上痛下功夫,以不畏前路艰险的毅力躬耕前行。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时,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事业需要基层干部练成一身“硬功夫”。对于基层党员干部而言,也许群众反映的都是些生活上的琐碎小事,但正是这些琐碎小事,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唯有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处理好这些“琐事小事”,在基层扎下根,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矛盾纠纷妥善解决。
责任编辑:搁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