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西征原创 >读史明鉴 >浏览文章

导读
1964年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中南海菊香书屋。


1964年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中南海菊香书屋。


同钱学森讨论原子弹和导弹研制问题的毛泽东同志突然话锋一转说:“总要搞防御。”这不是他第一次表达对反导武器研究的关切。早在听取聂荣臻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他便提出研制反导武器的想法:我们的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我们又是防御的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防御性武器。我们要从防御上发展,要研究反导弹武器。




钱学森十分清楚此刻毛泽东同志的深深忧虑。中国的“核家底”太稚嫩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彼时某西方国家为了独享霸权,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推进研发和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加速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中国处于其军事同盟包围之中,原子弹的射程之内,威胁近在眼前。
谈话最后,毛泽东同志讲:“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这里的“矛”指的是导弹,“盾”指的是对付导弹的反导弹系统。一手持矛,更要一手持盾,这是新中国的领导者审时度势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防安全找寻的答案。毛泽东同志的此次谈话被称为“640指示,成为我国研究反导武器的依据。后来,雄心勃勃的“640工程”横空出世,一度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然而,反制素有“大国重器”之称的导弹何其艰难!
海湾战争中,美国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在对伊拉克的进攻中充分展现,但其防御系统在面对伊拉克相对落后的进攻性武器时依然做不到“铜墙铁壁”和“风雨不透”。人类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进攻性武器系统与防御性武器系统的发展具有某种不对称性。海湾战争为我们揭示的正是现代立体战争中攻防武器的不对称规律——攻易而守难。
一直以来,不少国家将反导拦截技术视为战略防御中的核心领域,但掌握此技术的国家微乎其微,其研制之难可见一斑。曾有人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就像是隔着几百公里用一颗子弹去打另一颗飞行的子弹”。有军事专家分析,即便是在一场高烈度的战争中,两颗子弹在半空中相撞的概率大约是700亿分之一。子弹飞行速度大约为700米/秒,而洲际弹道导弹通常在大气层外飞行速度能达7000米/秒,用一颗导弹摧毁一枚正在高速飞行的导弹,其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做到了!短短几十年,我们既有了“矛”,也有了“盾”。在经历无果而终的打击、重启研究的艰难跋涉后,中国反导系统研制终于一次又一次迎来它的“高光时刻”。在福建舰余热未散之际,6月19日深夜,国防部发布一则消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自2010年1月11日我国首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以来,官方通报的第五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根据此前官方通报的信息,五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均取得成功,充分表明我国反导技术的日趋成熟。
持盾在手,无惧亮剑,更是为了和平。有网友戏称“字少事大”,其中透露的不仅是对于祖国强大的欢喜和震撼,更是对和平力量再强一分的欣慰。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主动在第一时间公布反导试验结果,并始终宣称“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充分展现出我国军事行动的公开透明和开放自信的积极心态。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一贯的立场,也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积淀的美好心愿。中国的反导技术是用于防御目的军事战略盾牌,同其他的武器装备耦合形成的是一支攻防兼备、崇尚和平的力量。中国以透明坦荡的态度通报情况,本身就是对那些“中国威胁论”拥趸者们的有力回击,让世人感受到了中国的大国气度以及拥有大国重器的底气。那些恶意揣测中国反导试验意图、挑拨大国关系的人,透露出骨子里对中国国情军情的无知与傲慢。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努力是什么人都掩盖不了、抹黑不成的。


责任编辑:小鱼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