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同志兴奋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周恩来同志称它是“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相当于淮海战役的一次成功预演。他们口中高度评价的这场战役,就是豫东战役。这一战,我军不仅歼灭了国民党军的大量有生力量,更是扭转了中原战局。正如中共中央贺电中所称“这一辉煌胜利,正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那么“这一辉煌胜利”是如何实现的呢?有一个人可谓功不可没,有网民评价道:“正是他的敢于担当,果断勇敢,下了一盘深不可测的棋局,才彻底打破了中原僵局。”
1948年1月22日,一封电报发至中央军委。这是一封经当事人反复思考和仔细斟酌的“谏文”,事关解放战争后期整个中原战局乃至全国形势。其主要战略构想可阐述为:一要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 进而夺取全国胜利,关键是能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二要打大歼灭战,必须“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为此,中原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需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电报尾处还留有一行醒目的字:“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当事人为何会以“斗胆直陈”的语气,如此小心翼翼行文?事情还得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起。自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以来,中原战场成为敌我双方关注的焦点。谁掌握了中原,谁就能掌握全中国。蒋介石为扭转被动局面,改变战略部署,采取“集中力量加强中原防御”方式,手下几个集团军开始“抱团”作战。加之其在兵员数量和技术装备上的原有优势,使得我军很难再像孟良崮战役一样来个全歼74师的壮举,因而双方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反复拉锯的胶着状态。如何才能改变中原战局,再次取得战略进攻权?中央军委在思考这个问题,发电报的当事人也在冥思苦想,他认为“这是战略指导上急待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947年12月,在全面分析中原形势的基础上,深入总结孟良崮战役以来的经验教训,粟裕认为, 要改变当前的僵持态势,“我军必须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才能逐次歼灭敌军主力,迅速改变中原战局”。简而言之,就是“吃三个烂葡萄,不如啃一个硬核桃”。但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则研究提出了与之大相径庭的战略方针——分兵作战,进军江南、打入敌后,并决定由粟裕指挥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以吸引敌方在中原的部分主力。一时间,粟裕面临着两种抉择:一为进军江南,诱敌南下;二为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按常理来说,身为战区指挥员的粟裕,理应无条件服从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但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只照抄照转上面的命令,这样下去非打败仗不可”。特殊情况下,根据战场实际和战争发展规律行事,势必更具有说服力。经过一个多月的深思熟虑,粟裕依然认为,队伍与其南下,不如暂时留守中原,适时协同刘邓、陈谢等部队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打几个大仗。于是一封“斗胆直陈”的电报发出了。之后,有了第二封,第三封……粟裕的军事才能一直备受毛泽东同志的赞扬和认可,光是在解放战争中,他提出的被实践检验正确、关乎战略全局的重要建议就达10次以上。更何况此次建议涉及中原全局和全国战局,不可谓不重视。1948年4月18日,当一向慎重的粟裕“三度”提出暂缓渡江的建议时,毛泽东同志意识到此事非比寻常,下令将粟裕紧急调回中央军委临时指挥处所在的河北阜平参加会议,当面商量3个纵队的行动作战问题。会议上,粟裕有理有据地汇报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及理念。中央军委当即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情况下,粟裕及其纵队可推迟渡江。但有一个先决条件,粟裕须立下“军令状”,保证在4个月至8个月时间内,歼灭敌方大将邱清泉率领的第5军。粟裕欣然领命。
此刻的粟裕,肩头压力重千钧,豫东战役,对他来说,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他先是把目标投向了国民党军的第5军,军长是邱清泉,如果将其部消灭掉,无疑是砍掉了蒋介石伸向中原和华东战场的一只臂膀。然而邱清泉十分狡猾,他倚仗人多势众,火力强大,不断寻求与粟裕决战。考虑到鲁西南地区狭窄,不利于运动战,素以战略擅长的粟裕决定摆下疑兵,大军虚晃一枪攻打河南当时的省会开封。
粟裕为何要临时改变计划?一方面,他战前得到情报,国民党军驻开封仅1个正规师及一些保安部队,战斗力不强,攻占比较有把握。另一方面,我军第3、第8纵队已抵达通许、陈留地区,距开封仅1日行程,就势转进,可收奇袭之效。若开封告急,蒋介石势必调兵增援,这样会打乱敌人的部署,以便我军寻求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机。战斗良机稍纵即逝,粟裕抓紧时间一面将新的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一面向华野部队下达作战命令。毛泽东同志立即复电粟裕,完全同意他的方案,认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让他“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要知道,在战场上这种指示极为罕见,意味着中央军委对军事指挥员的高度信任。6月17日,豫东战役正式打响。事实证明,粟裕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我军向开封发起猛烈进攻,先头部队很快占领了开封城东的护城大堤。21日,我军发起最后攻击,全歼敌守军。开封战役历时五昼夜,歼敌3万多人,战斗发起之突然、结束之迅速,均出乎敌军预料。我军在战略上抢得了先机,为豫东战役的顺利进行开了一个好头。而后来的攻打睢县、杞县,打退黄百韬部数次进攻,更是体现出了粟裕出色的指挥才能。豫东战役涉及的战斗类型众多,有攻击战、防御战、追击战、打援战等,面临战场局势的迅速变化,粟裕能够以一个战略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和敢于担当的负责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键时刻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遇事深思熟虑,当机立断,干练果敢,灵活用兵,履建奇功。历时半个多月的豫东战役共歼敌9万余人,粟裕凭借非凡的战略胆识、卓越的聪明智慧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兑现了当初立下的“军令状”。从此, 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已完全失去了对我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 并更加动摇了据守战略要点的信心。”
纵观整场战役,这是一场硬仗、恶仗、险仗,一般人是绝不敢下决心的。就连刘伯承都说:“这样的仗我是不敢下决心打的。”然而粟裕却敢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斗胆直陈,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中华民族正是有无数像粟裕一样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才走向了无比光明的未来。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担责、担难、担险,是职责所系,使命所然。然而,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工作中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私心杂念重。遇到大事、难事、棘手事绕道走,推诿塞责,不敢迎难而上,一心只想做“太平官”,这样上不能利党利国,下也无以益民益众。
“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担当精神,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途中难免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险滩要涉。领导干部唯有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方能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