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机长”“走廊廊长”“桌长”“窗台台长”“前门管理员”……这都是四川一位小学班主任为同学们设置的班干部岗位,跟班长、学委这样的“传统岗位”比起来,认真中带点“离谱”。这两天,一篇帖子火了,一位四川的家长在社交平台发文说,自己家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就在班级群发了“班干部竞选岗位表”,为全班51个孩子设置了53个岗位!“老师为了公平也是煞费苦心了!”(9月10日 央视网)
51名学生设立53个班干部岗位,乍一看,给人产生一种“冗官”的现象。其实不然,让每个孩子几乎都参与到“班干部”当中,不仅是对孩子的一次特殊历练,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和善意 ,笔者以为,“人人都是班干部”,至少有三大好处。
好处之一,可以避免家长“走后门”助力孩子竞选班干部。如某小学组建班委会,某领导想让他的孩子当班长,可是,公开竞选时却落选了。于是家长找到班主任质问,“怎么没让孩子当上班长?”班主任老师说,“不是我不想让他当,是同学们都不投他票啊!”家长还不依不饶,后来,校长出来打圆场给班主任说:“要不这样,看在领导的面子上,让孩子享受‘正班长级’待遇,列席班务会好了。”如此这般,或许会助长孩子心中的“为官意识”,助长社会乐于“当官”之不良风气。
好处之二,积极培养孩子们的工作能力、服务意识、负责任态度和集体主义思想。“廊长”“机长”“灯长”“台长”也好,“雨伞管理员”“红领巾管理员”“毛巾管理员”“教室卫生监督员”也罢,同学们“官”不大,可帽子底下各有各的职责。在班级里,每个团队或成员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虽不平衡,但地位是平等的,同学们一心一意地向老师向学校负责,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儿负责,只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保证全天候走廊、教室干净整洁,教室灯火通明,红领巾配戴整齐,随时就能喝到热水……所有这些过程,让昔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不仅多一些亲自体验和积累经验的机会,同时也有了自己的责任意识、找到了自我价值,其成年后很可能会将这份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
好处之三,“人人都是班干部”,可以锻炼孩子们尤其是对个别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与人主动交往、主动沟通,从而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综合能力,对孩子今后成长益处颇多。
总之,“人人都是班干部”是对孩子一次特殊历练,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竞选“班干部”岗位,首先要赢得人心,这凭借的应该是孩子平时的团结同学、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热爱集体,而非是外力——家长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的相助,那对孩子成长不仅没有帮助,反而百害而无一利。另一方面,班主任不妨借鉴公务员管理办法,一学期或半学期,对孩子采取“轮岗机制”,让“廊长”变“机长”,“图书管理员”变“花草管理员”……多岗位锻炼,更益于“班干部”成长。
责任编辑:搁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