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抗日战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很多人看来国际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全面胜利已近在咫尺,但是毛泽东同志却没有被眼前的局部胜利冲昏头脑,而丧失对潜在不利局势的理性判断。
当年5月31日,在党的七大总结报告中,毛泽东同志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党内若干思想政策问题。在讲到国内形势时,他表示,有一个问题要讲清楚,叫做“准备吃亏”,并一口气列出了“17条困难”,号召全党要提前做好准备。
毛泽东同志对此解释到,“现在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光明,也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黑暗。”他要求,“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要有“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的“精神准备”。“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在他看来,凡事从最困难、最坏处准备,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便是底线思维。毛泽东同志关于“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的思维方式及列举的“17条困难”,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的典范。
何为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一种富有哲学智慧的思维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底线思维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和运用。现实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看事物,不能只看有利的一面、忽视不利的一面,而是要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底线思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孔子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都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体现了底线思维。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从抗战时忧虑如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性和领导权,到全国解放前夕担忧全党如何经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再到建国后忧虑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今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已开启,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安逸是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古人有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胜利和鲜花最容易麻痹人。人们往往会沉浸于自我的优越感之中,而忽视了来自周围的危机和挑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摒弃盲目的优越感,懂得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才能在前进的路上越行越远。
责任编辑:搁 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