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这一天我们经历了8年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超过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流离失所。800多万劳工被强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多亿美元。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主要是因为国内经济形势极端严峻陷入经济危机,需要转移矛盾。
这也是二战之前没有核武器相互制约,遇到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国家常用的手段。
比如轴心三国发动战争,本身都是因为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秩序。
当时恰逢中国民国政局混乱,抢占东北就成了日本解决工业化初期产能过剩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困难,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后面决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诱因也是美国1929年那次大萧条引发的剧烈经济危机。
本篇我们从经济这条主线,讲讲这个事儿的来龙去脉。
01、明治维新
日本是从明治维新才推翻幕府上千年的统治,开始走向工业化道路的。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和隔壁邻居大清朝的情况非常类似。
德川幕府腐败无能,封建武士贵族就像八旗子弟一样盘剥严重。
和大清朝唯一不同的是,日本国内实际掌权的是幕府,而不是天皇。
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同时,也推翻了原有的统治阶层,还政于天皇开始搞君主立宪。
日本人从这时候开始励精图治,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
不但大力推进国内工业化,而且提倡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史称明治维新。
这次改革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促使日本变革进入工业化的原因也很简单,是美国人的“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国用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那段历史。
这事儿其实也不复杂,就像英国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道理一样。
那一年美国人开着黑船把日本大门轰开,逼迫日本签订了通商和口岸开放的条约。
当时为啥美国人突然就去搞日本了呢?因为想找个港口做补给停泊。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拿着从德国进口的大炮对着海上军舰狂轰滥炸。
本来目标是英国人,但没成想英国人没打中,反而把边上看热闹的美国军舰打了。
美国人在旁边吃瓜正看得热闹,没想到突然飞来横祸,舰长都被炸死了。
美国人痛定思痛觉得在海上溜达不是办法,想瓜分中国利益得在太平洋有个港口停泊。
周围看了一圈,觉得日本这地方挺合适。
1853年,四艘黑乎乎的美国新式铁甲舰停到了日本家门口。
要求日本门户开放,签订通商条约,以后港口随时能给美国人用,就这样封闭的日本被迫改革开放了。
改革就要触动原有阶层的利益嘛,随后日本统治千年的幕府被推翻,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治维新就这么来了。
不管是黑船事件还是鸦片战争,都证明一个事实:工业国和农业国的战争实力差距巨大。
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不沦为工业国的殖民地,只有搞工业化一条出路。
可是农业国进行工业化需要很多条件,这里面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是最简单的。
毕竟当时西方科学技术也没领先太多,也不像现在一样动不动搞技术封锁。
只要拿着钱带着本国的技术人员去学习,想学啥基本还是学的到的。
关键的难点在于:
1、原始积累从哪来?
因为搞重工业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这个钱你要能拿出来。
2、原材料又从哪来?
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殖民地,都可以从殖民地廉价获取。
3、工业品市场从哪来?
你生产出来东西就要卖啊。那么除了国内,国外还有什么地方,能让你倾销自己的工业品。
这些对西方国家都不是问题。
因为他们在工业革命之前,就通过三角贸易这些血腥的掠夺方式完成了原始积累。
后面还占据了大量殖民地,之后又通过殖民地获取了丰富的原材料。
殖民地本身除了能供应原材料,又是非常巨大的市场,可以销售工业品。
西方国家就这样工业品和原材料剪刀差源源不断的从全球殖民地获取利益。
这些条件日本都不具备,当时全球的殖民地早就被瓜分完了,想要殖民地就只能从列强手里去抢。
列强当然是打不过的,只能去欺负同是农业国的大清朝。
先是和满清在1894年打了场中日甲午战争,辛辛苦苦半天终于抢到了辽东半岛和台湾。
后面又在俄国的威逼下,被迫把辽东半岛还给了清政府,两边也就此结了大仇。
不过中日甲午海战,确实是对日本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场战役。
日本通过这场海战赚到了两亿两白银赔款,这笔赔款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就是靠着这笔赔款,日本获得了工业化所需的足够原始积累,正式开启了工业化进程。
不但获得了赔款,还独占了朝鲜市场,侵吞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生产出来的工业品也有地方卖了。
咱们上面说的关于甲午战争的意义,很多史书上都讲过。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中日甲午战争,也是因为国内经济危机需要转移矛盾才进行的军事冒险。
我们知道日本的工业化早期和美国英国早期时候一样,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日本先是在国内手工作坊低价收购棉布,然后到国际用市场价卖给英美这种西方国家。
然后慢慢攒钱去英国买纺织机,再组织农民机械化生产棉布,然后再拿去国际市场卖了继续赚钱积累工业化资本。
所以在打赢甲午战争拿到赔款之前,棉纺织业是日本唯一能出口创汇积累工业化资金的渠道。
1887-1893年,日本棉纺设备从锭增至47.5万锭,纱产量由121.3万贯增至1066.7万贯,7年间分别增长了近5倍和8倍。
到1890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来了,日本的出口市场突然没了。
日本自然也随之爆发了经济危机,国内出现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明治维新的主要政治家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政略,侵略朝鲜和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向外。
因为棉纺织品出现大量过剩,国内最有势力的棉纺织业资本同样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开中国和朝鲜市场。
这帮觊觎朝鲜和中国市场的纺织资本和关联政治巨头一起,强烈要求天皇发动军事行动
这才有了这次试图打开中国市场的甲午战争。
其实直到开战前日本天皇都是反对的,因为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
但他根本没得选择,不打开新的市场就没办法消化这些过剩产能。
过剩的工业品卖不出去底层就没有就业,底层活不下去就有可能带来革命。
甲午战争日本获利是巨大的,除了2亿3千万两白银赔款,独占了朝鲜市场,还在中国获得了进出口商品的免税权
这等于同时占领了中国和朝鲜市场,还侵吞了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
不仅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获得的巨额赔款还进一步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
要知道早期日本只有轻工业,想发展重工业得靠出口棉布一点点攒。
重工业是个吞金兽,当时的日本根本负担不起。
拿到赔款以后,除去轻工业,日本重工业才有了进一步大发展。
比如钢铁业这个工业之母,就是靠着清政府赔款的钱才能发展起来。
1897年日本拿着赔款从德国进口了全套设备建立了渴望已久的八幡制铁所,也就是咱们现在熟悉的新日铁。
日本作家片山潜曾经说过:“日本的工业,在这时期,由于从中国所取得的战争赔款的关系而呈现出了日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况。”
02、代理人战争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这件事,各种分析非常多,各种角度都有。
我们还是倾向于从经济危机转移矛盾的角度分析,看一下对应的时间和结果就非常清楚。
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列强趁机和中国干了一架敲诈勒索。
列强打赢了清政府,签下了赔款高达10亿两白银的辛丑条约。
掠夺中国财富的同时,顺便转移国内矛盾。
这里面还夹杂了一场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导致的日俄战争。
我们说小国的命运是悲哀的,在国际事务中总是被大国当做棋子摆布。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
日俄战争之所以日本这个小国会赢,完全就是依靠英国这个老大哥。当时的英国是世界霸主,就像现在的老美一样。
日本那时候是跟英国混的,搞得是英日同盟。日本是英国的仆从国,就像现在是美国的仆从国一样。
当初英国人为限制俄国,把日本这只亚洲狼当狗养着,日本也因此拿到了英格兰银行的贷款做战争资金。
英国人之所以支持日本人打仗,是因为俄国崛起以后想要挑战英国人的地位。
海洋时代到来以后俄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出海口,左边欧洲印度的俄国出海口都被英国想办法封锁了。
俄国只好把主意打到了右边的中国东北太平洋出海口上,所以占领东北就成了俄国人最迫切的需求。
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为转移国内矛盾向列强宣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好也爆发了经济危机,双方一拍即合,组织了八国联军侵华。
俄国人这时候觉得时机成熟了,和其他国家一起出兵,趁机占领了东北赖着不走了。
要知道俄国人一旦获得东北,就获得了出海口,这对英国人是非常危险的。
当时英国人自己深陷南非的布尔战争,暂时没有余力武装驱逐俄国人。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人在1902年和日本结盟,对日本进行全面扶植,给钱给武器。
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扩军备战,目标直指沙俄。
可以看出日本直接军费在预算中的占比,到日俄战争时期已经超过预算开支的八成。
终于在1904年,日本突然向俄国宣战,日俄战争全面爆发。
日俄战争的本质,是英国的代理人和沙俄的战争。当时就连日本人拿来打仗的钱,大部分都是从英格兰央行借来的。
这次战争当然也是英国人支持的日本获得了最终胜利,俄国人被赶出朝鲜和东北。
为击败俄国人,英国人完全不允许俄国舰队在英国任何殖民地停靠。
这导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绕了半个地球才到远东,等船开到战争都结束了。
这次战争英国人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日本人获得了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把朝鲜变为自己的保护地。
日本获得东北控制权的意义不亚于英国获得印度,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
看看铁矿就知道,拥有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铁矿,日本的钢铁业得到了极大发展。
1904-1914年间,生铁产量由6.8万吨增至30.2万吨,钢产量由6万吨增至28.3万吨。
不过日本也因为这次战争打光了国库,还欠了英美一屁股债,直到一战才靠卖东西才还清债务。
03、一战完成工业化
我们前面说过,对没有积累的后发国家,想完成原始积累实现工业化是异常艰难的。
也就是甲午海战那两亿两白银的赔款,才让日本完成原始积累加速步入工业化。
可打甲午海战之前,买枪买炮买武器总要本钱吧,没本钱买军火怎么出去打劫?
历史上近代先发国家攒本钱,基本上都是靠殖民地掠夺起家。
后发国家攒本钱,都是靠压榨本国老百姓的辛苦打工换的钱起家。
这道理就像你是个穷人想做点小生意,除了辛苦出卖劳动力打工攒钱并没有其他路径道理一样。
日本作为后发国家也没有例外。明治维新开始,完成工业化初期积累靠的就是压榨老百姓,而且日本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压榨只有更残酷。
因为明治维新这次改革因为没有经历流血和革命,进行的并不彻底。
所以日本的生产资料,比如土地依然集中在各大贵族豪族和地主手里。
当时的日本,本质上是一个大地主和富商官僚等各式资产阶级专政的天皇制专制国家
发展的钱又不够,当然不能从自己身上拔毛,只能从国内韭菜身上想办法了。
农业国嘛,能收到最多钱的自然是农业税,想积累发展资金初期也只能靠这个。
所以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内农业税非常重,农民辛苦一年基本大部分粮食都交了税,自己都没法吃饱。
除去农业,日本当时国内也没啥资源。最大的出口创汇来源是出口棉布,攒钱另一条途径也只有这个了。
日本商人们先是在国内手工作坊低价收购棉布,然后到国际用市场价卖给英美这种西方发达国家。
然后慢慢攒钱去英国买纺织机,再组织农民机械化生产棉布,然后再拿去国际市场卖了继续赚钱积累。
这操作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近代东亚后发的很多国家,当初都是这么起家的
这么循环几十年以后终于攒了点家底,然后从英国爸爸那边又借了笔高利贷,升级了海军。
之后就是那次中日甲午战争和大清对赌国运,赢了之后拿到大笔赔款完成原始积累,从此开始步入工业化。
可以说日本后面能变成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基本靠的就是大清这笔赔款援建。
不过初步进入工业化的日本经济并没有步入良性循环,因为除了棉布就没啥有竞争力的商品。
后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07年起都出现了经济衰退,日本棉布的市场自然就缩小了。
其他日本工业品虽然在朝鲜和中国因为通过武力获得特权,霸占了一部分市场。
但其本身在国际市场上并没啥竞争力,基本就是劣质商品代名词,也没啥人愿意买。
所以在1914年一战之前这段时间,日本外贸一直都是逆差,赚的钱都不够偿还外债利息的。
搞工业化需要从外国进口设备和原料花钱实在太多,甲午战争赔款加上出口中国朝鲜赚的钱也不够填窟窿。
一战欠英国爸爸的钱,自然是一直都还不上了,国内也一直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后面一战打起来以后各种物资都缺,日本人作为亚洲唯一的工业国
通过向协约国卖棉布卖武器,才发了笔横财还清了英国爸爸的债务
下图就是协约国军队打仗用的日制三八式步枪
当时日本不光给协约国卖武器和军需物资,还快速占领了欧洲列强在中国市场的工业品份额
要知道欧洲列强都在本土忙于打仗,物资自己都不够用,哪有东西出口中国。
从1916年到1919年,日本对华出口增长了160%。
在中国外贸中的占比从1913年的20%,增加到1918年的44%,比英美总和33.8%还多。
对华投资总额也从战前的第四位,扩大到和之前占首位的英国不相上下。
所以从1914-1919年,日本贸易顺差累计超过30亿日元。
除去抵偿战前欠的17亿日元,还购买了欧洲列强28亿的战争公债,从之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也就是因为一战,日本才正式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工业从1914年的45%上升到1918年的58%,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正式超过农业,
04、战后经济危机来了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有三个天皇上位,分别是明治、大正和裕仁。
如果说明治时期天皇最大的贡献,是通过甲午战争让日本拿到了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和完成初步工业化。
那么大正时期天皇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明治建立的工业化底子,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同时还清了日俄战争时期欠欧美的一屁股债。
日语里有一个词,叫“大戦景気”,说的是日本经济在一次大战时十分繁荣,也是从这里来的。
看出口数据也很明显,当时的日本无比繁荣。
从1915年到1918年,日本对欧洲的出口额增加60%,对亚洲增加125%,对南美增加629%,对非洲增加1002%。
大幅增长的还有商船数,日本商船总吨位1913年是230多万吨,1919年增加到410多万吨。
当时日本虽然是参战国,但是和美国一样,本土没有受到任何波及。
战争期间美国需要从日本大量进口丝绸棉布各种杂货,日本还大量出口武器、军需等各种用品到欧洲参战国家。
后面一战完了,日本赚到一大笔钱。
一战前日本是债务国,负债超过17亿日元。战后日本成为拥有28亿日元的债权国。
不过一战结束以后日本的好日子并没有继续下去,打仗的时候欧洲物资需求确实大,因为消耗快嘛。
但是仗打完了,突然这些需求就没有了。再加上停战以后,欧美国家重返亚洲,又占领了部分市场。
日本在中国朝鲜又碰到类似英国殖民地反抗的问题,大家都开始抵制日货。
这些都导致了日本在中国这个大市场的外贸总额中,比重不断下降。
更倒霉的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开始遭遇剧烈的经济危机。
1919年,美国GNP在短短7个月时间剧烈收缩了25%,然而这只是开始。
1920年,美国的经济更加萧条。当年的GNP收缩了38%,消费物价指数暴跌37%,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的通缩之一。
但是日本国内已经扩张的产能不会凭空消失啊,这外部订单剧烈收缩,日本国内产能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不就来了嘛。
从1920年到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值下降了20%,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了55%-82%,出口下降了40%。
经济危机造成了大量的企业倒闭和银行破产,日本政府被迫发放救济性金融贷款。
屋漏就总是连阴雨不断。
这边危机还没过去,1923年日本又发生了关东大地震,损失高达100亿日元。
大量的工厂民房倒塌,日本政府被迫发行了大量补贴性质的救灾债券,用于灾后重建。
这个沉重的包袱,直接成为1927年日本金融危机二次爆发的导火索。
27年经济危机还没结束,紧接着1929年开始的美国大萧条又爆发了。
日本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美,纷纷竖起更高的关税壁垒。日本产能更加过剩,大危机也随之而来了。
要知道1914年到1919年的一战期间,为应付战争的天量物资需求。
日本的企业投资总额从25亿日元增加至400亿日元,扩张了16倍
这意味着产能在大幅扩张,一战期间短期没有崩溃是因为国外高涨的战争需求。
停战以后战争需求少了,以前的倾销地中国和朝鲜又在抵制日货进一步减少了需求,引发了国内经济危机。
后面再赶上全球大萧条大家都搞贸易保护,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不就连续来了嘛。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总说生产相对过剩,那为啥不能拉动内需靠国内老百姓消费呢?因为日本老百姓太穷了。
05、老百姓水深火热
日本在29年大萧条之前的整体发展路径,和所有后发国家基本是一致的。
先是通过血汗工厂生产各种产品,然后出口到欧美赚取外汇。
然后更新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继续上面的操作。
这里我们应该也看出来了,日本这个阶段是外向型经济,也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给本国人消费,主要是出口到海外去创汇。
为啥不给本国人消费,通过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呢?还不是因为国内老百姓穷,没钱消费这些东西。
之前明治维新的改革并不彻底,并没有破坏原来生产资料集中在地主豪族手里的状况。
垄断生产资料的地主豪族们和资本主义结合,对老百姓的盘剥变本加厉。
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老百姓的收入却没有丝毫提高。
举个例子:如果1914年的物价和工资都是100,到1919年物价指数涨到了285,工资只涨到了194。
如果计算购买力,这等于实际工资根本没上涨,还下降了32%。
看税负就更夸张了,从3.4亿日元增长到8.3亿日元,涨了两倍多。
日本老百姓当时的日子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所以如果说咆哮的20年代美国人还能通过分期付款来盘剥国内老百姓,支撑消费市场。
日本老百姓则是穷的啥也买不起,东西根本没法在国内卖。日本工人那点工资,维持正常生活开支都困难。
战后维持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开支1年需要2000日元,98%的工人收入都比这个低,其中92%的都不到500日元,不到四分之一。
农民日子也不好过,超过50%的耕地集中在地主豪族手里,年年加租逼得农民日子过不下去,不断罢工造反。
1916年以前日本罢工每年在100次以下,平均3天一次大罢工。1917年是398次,1918年是417次。
1918年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8月爆发了席卷全国1000万人参加的米骚动。
米骚动看名字就知道啥意思,老百姓吃不上饭造成的暴动呗。
以前有个叫东史郎的侵华日军曾经写过一本日记,侧面反映了普通日本平民当时过的啥日子。
日记里反复提到很多次:他入侵中国以后最感慨的就是,民国时候中国人吃得太好了。
他的说法是当时日本老百姓吃得还不如中国老百姓家里的猪
日本平民日子有多惨可见一斑。
因为生产资料大多掌握在豪族地主手里,也使得整个日本社会贫富差距巨大。
上层醉生梦死,平民没啥上升通道。这个背景下日本平民家的年轻人只有两个选择,进工厂做苦工或者去军队参军。
这里面只有参军积累军功才能看到生活提升的可能性,所以大量来自底层的男孩争相去军校读书参军吃饷。
女孩就没啥选择了,只能组团去南亚卖身。
06、转移矛盾
伟人说过一句话叫:“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真的是用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
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受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金融危机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大萧条确实也像裴熹爵士说的一样,在美国股市出现大崩盘之后,如期到来了。
大萧条之前日本虽然各种社会矛盾不断,但经济总是在发展,大家总是有口饭吃。
1929年10月大萧条到来以后,各国都竖起关税壁垒。
失去外部订单的日本银行和企业纷纷倒闭,工业部门开工率不到50%。
搞笑的是,日本政府这时候没有采取美国罗斯福那种劫富济贫的救济政策。
而是为了维护垄断财阀的利润,开始强制淘汰国内的中小企业。
1929年日本颁布了《产业合理化纲要》,进一步加强财阀对工业部门垄断。
还开始降低工资裁减工人,增加劳动强度。
这些饮鸩止渴式的措施,使得日本失业工人在1931年时候达到400万人。
大量中产阶级失去工作沦为赤贫,原来的贫民就更不用提了,饭都吃不上。
我们前面说过,当时日本普通年轻人的出路只有两个:
一个是去工厂做苦工,一个是去军队。
剧烈经济危机不光冲击了工人就业,也冲击了军队就业。
日本当时有21个常备师团,还有庞大的海军,但是整个社会都非常轻视军人。
因为经济危机大家都开始饿肚子了,还养着这么多军队吃白饭,谁也不乐意啊。
那时候国家又没有打仗,这不是大家饿肚子养了一群废人嘛。
所以后面日本五分之一的陆军在20年代的宇垣裁军中被撤裁,1930年还差点撤裁海军。
工厂大规模裁人,军队也大规模裁军,普通年轻人两个出路都被堵死。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日本国内共产主义思潮泛滥
打土豪分田地,成为当时日本社会讨论最多的话题。
其实从1928年起,日本就已经开始大肆搜捕日本共产党员,强制解散左翼团体,建立法西斯政权。
不过随着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日共在日本的发展犹如星星之火。
天皇再不做点啥,日本国内怕是要发生苏联那样的社会主义革命了。
这时候剩下的选择就很简单了。
要么是对外挑起战争输出矛盾,打下来江山大家一起喝酒吃肉。
要么就是底层活不下去造反,打土豪分田地拿你们这帮贵族的肉给我来吃。
对于日本高层来说,这种二选一的问题还需要选么?完全想都不用想啊
而且因为之前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已经成功形成了对外军事冒险来缓解本国经济危机的传统
而且最牛逼的是,还都成功了。
所以在出现问题以后,日本高层最容易达成一致的也是对外扩张。
早在1927年,为拯救经济危机出任首相的田中就说过:“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
原本日本国内是文官集团为主的改革派掌权的,但经济危机出现使得老百姓非常不满。
饭都吃不饱,谁还听你改革的屁话。这时候老百姓要的是希望,要的是能帮自己填饱肚子的领导人。
这时候军部勾结豪族门阀趁机夺权,发动战争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危机的注意力就成为可能。
经历几次政治斗争之后,底层出身的主战派陆军军官支持的势力开始掌握大权,全面侵华战争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史书上总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是一场下克上的战争,也就是自下而上发动的全民战争。
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大量来自平民阶层的低级军官在和平时期没有上升渠道,又面临裁军失业风险,迫切希望发动战争获得军功过好日子。
所以我们后面才看到,日本军部在平民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生活的愿望支持下,一次次的开始独走。
从918石原独走开始,到卢沟桥77事变全面侵华,再到越过红线去进攻南京。
日本军部用一次次的战术胜利,把整个国家拖进战略绝境。
其实侵华战争从扩大化开始,从经济角度看就是必输的战争。
毛教员早就看穿了这点,才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论持久战,其中原因我们未来有机会再展开。
918以后,整个日本风气全变。日本军人地位大大提高,大家不再蔑视军人。
之后日本军部结束了文官政党统治,正式开始掌权,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面侵华战争。
以前很多人觉得日本老百姓很无辜,战争都是一小撮阴谋家推动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日本侵华战争本质上是一系列经济危机带来的下克上战争。
美国那个在日本丢下原子弹的飞行员说,原子弹下无冤魂,从某种意义上并没啥错。
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确实是国内底层推动,全民参与,高层顺势而为合谋的结果。
07、历史周期律
之前写了这么多大萧条相关的文章,大家也应该都看出来了。
二战之前每次发生经济危机,各国熬到最后挺不住其实也就两个操作。
要么是在国内搞劫富济贫,政府向富人收重税,之后做转移支付给穷人熬日子。
熬到别国挺不住开战,自己产能就可以输出了,后面危机就解除了,典型的就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这个之前我们在《我们为啥要提出重视经济内循环》里面,专门展开写过。
要么就是索性把整个国家武装起来全民动员,向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典型的就是德国日本这些轴心国。
德国的故事,我们也在《为啥下次危机后热钱会涌入中国》里面专门写过。
如果观察整个日本的侵华战争史,基本就是一部完整的经济危机应对史。
从甲午战争开始,每次日本发动战争都是因为经济危机矛盾不可调和,需要通过战争转移矛盾导致的。
要知道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是历史周期律使然。这个历史周期律,就是经济规律这条主线。
每次都是贫富分化到一定阶段,穷人购买力不足,生产相对过剩带来的大危机就随之而来。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假如你是个打工仔,要生活就要赚钱找工作,大萧条什么工业也找不到,那就会去做点违法的事情维持生计或者宣泄愤怒。
假如你是个小商贩,以前卖货为生。但是现在买你货的打工仔都没收入,家里进的货不全砸手里了么。
假如你是个企业主,大萧条经济不景气,整个企业收入出了问题。那就必定会解雇打工仔,甚至关停企业止损。
这里就变成一个循环,打工仔没收入,小商贩商品卖不出,企业商品没销路,企业主疯狂裁员关停企业、
之后更多打工仔没收入,更多小商贩东西卖不出,更多企业主疯狂裁员和关停企业,带来的是经济崩盘。
经济一旦崩盘,整个高度依赖商品经济的社会秩序必然随之瓦解。
最后大量的失业的打工仔开始聚集到社会上,开始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这时候国家就必须做选择了,是劫富济贫补贴穷人,还是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二战以后因为有了热核武器互相制约,大国之前通过战争转移矛盾的情况再没有发生过。
现在大家都是通过货币和财政刺激不断放水的方式往后拖,往后熬时间。
但这并不能改善贫富分化,和拯救实体经济利润的不断下滑。
现在我们看到实体利润不断下滑,本质上是技术革命陷入瓶颈,无法给经济带来新增量。
一旦失去增量陷入内卷,存量搏杀就会充满血腥,大家发现做啥都难赚钱。
现在大国们剩下的唯一手段,就是靠着各种刺激政策把危机往后推,都想熬到别人撑不住先爆。
哪个大国爆了,剩下的国家就可以上去瓜分尸体和资产包给自己续命,美股欧债中房莫不如此。
所以大家都在不断的护住自己的泡沫,尝试去戳破别人的泡沫,只是至今谁都没有成功。
这也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变得越来越穷,现在又一次走到某个时间节点了。
我们总说资产价格是船,货币发行是水。水涨才能船高,只有水放多了把泡沫吹大了,才能延缓破裂。
泡沫经济的本质是财富再分配的游戏,前期能产生多少财富,破裂就会造成多少亏损。
泡沫终究如梦幻泡影,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贫富差距就会分化到极致,造成底层购买力缺失。
破裂之后如果没有外部资金注入或者转移支付填补这部分亏空,那就必然导致大萧条。
正如我们之前写的一样,这里《我们正站在一场大萧条前夜》。
看看标志性指标美国贫富分化情况吧,和大萧条前夜又有什么区别?
要知道历史上每次美国前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结果都不太好。
第一次首先发生了1929年大萧条,随后发生了二战。
第二次是2007年,08年的时候发生了那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靠大放水续命到现在。
第三次就是现在。
08年那次危机全球主要央行还有货币和财政刺激空间,这次新冠疫情大放水用尽货币政策以后还剩下啥?
尾声 :
如果你看过那本著名的《两次大危机比较》,又看过特朗普最近的讲话,会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1928年柯立芝在国情咨文里说:“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他说的就是咆哮的20年代。
整个二十年代那十年通过分期付款还有各种宽松和金融创新,榨干了老百姓最后的血汗。
1929年10月,美股暴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大萧条就悄悄的这么来了。
同样的,最近特朗普竞选演讲的时候也说:“我们成功创造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经济”。
伴随的是因为新冠疫情美联储大放水,穷人失业率新高,富豪们股票也涨到了新高。
感觉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啊。
后面我们注定会经历即将到来的大危机时代,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在那篇《通胀以后就是债务崩塌》里面预测的时间节点么?
2022年之后会发生啥来着?2022年初上证指数会创历史新高,后面盛极而衰,金融危机开始
不过幸运的是这次我们生在中国,我们有全球最大的货币和财政刺激空间,国家也已经为此准备很久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不管是目前不计成本的扶贫,还是往不发达地区转移支付。
甚至最近提出的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都是在为泡沫破灭后的萧条期做准备。
要知道目前全世界主要国家只有中国在不断通过转移支付扶贫,向底层不断注入购买力,其他主要国家都没有做这个动作。
为啥要搞扶贫和精准脱贫呢,其实就是为了补充底层的购买力,扩大国内消费群体,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
一个富人在社会天价消费也就那么多钱,但如果这个100是由20个5万组成的,消费潜力是远超一个拥有100万财富的富人的。
那为啥要这里又突然提出了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呢?
因为过去萧条期的经验告诉我们,那时候国外很可能会竖起贸易壁垒,自己产能还是要自己消化。
所以未来的大方向其实已经非常确定了,基本用几句话可以总结:
穷人转移补,富人国内花。进口搞替代,国产要升级。大家个人后面能找到的行业机会,也都在上面这几句话里。
最终国家的目标是短期靠转移补贴提升底层购买力,长期靠科技突围注入增量。
责任编辑:搁 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