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
他已离开半个多世纪
但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底
当看到好人好事时,我们会想起他的名字;
当我们帮助他人后,会留下他的名字
他,就是雷锋
1940年的今天
雷锋出生
他用自己短暂的22年人生
向人们诠释了信念、奉献与大爱
“学雷锋,做好事”
成为几代中国人铭记的格言
1.你的“雷锋”记忆是什么?
每一代人心中都有着对雷锋的特殊记忆。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你学会这首歌的时候多大?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是劳动。”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
这些雷锋语录你是否似曾相识?
还有人的“雷锋记忆”可能是一本小小练习册,也可能是一个简单搪瓷杯,抑或是一个厚实的雷锋帽。
2.一个平凡的雷锋 一种伟大的精神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在很小的时候,祖父、父亲、母亲、哥哥相继因病饿辞世,他在六叔公的拉扯下,才艰难地活了下来。十岁时,雷锋就积极参加土改,才有机会读书,毕业后成为工作模范。19岁,他积极参军。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经大量的史料考证,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事迹。
在湖南家乡上学时,为抗美援朝捐款2角钱。在辽宁抚顺当兵时,为抚顺建设和辽阳灾区捐款200元。雨中送大嫂,关心战友,辅导少先队员等等。在雷锋的日记里,这些好人好事被他一一记录下来。
随着《雷锋全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等书籍出版,我们逐渐了解到一个越来越真实的雷锋。例如,他不仅穿衣讲究干净整洁,还喜欢时尚;由于时代因素和摄影技术的限制,雷锋流传下来的照片确实有一部分是为了办展览补拍的等等。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书的作者陶克表示,“经过自己的考证,雷锋日记中记的好事,还不到他全部好事的三分之一。每一件事都能找到证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个普通、乐观、向上的青年,用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平凡举动,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雷锋身上那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可贵品格,深刻彰显了一个时代昂扬向上的风范。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的名字响彻中华大地,成为无数人的青春榜样。雷锋精神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从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诸多方面使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延伸。
习近平在参加2013年全国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说,"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3.新时代的“雷锋”无处不在
雷锋精神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向善的追求和行善的态度。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七旬老人举“学雷锋”标牌
1974年,在国营饭店当服务员的马金明因工伤致下半身瘫痪,热衷公益的他却靠着坚强的信念,在21年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从2010年开始,无论是寒酷节假,马金明都在山西太原街头义务疏导交通。“我跟雷锋同岁,一辈子就学他为人民服务。”马金明说。
每天都有无数人在“学雷锋”
“我认为,“学雷锋”就是做好事,把关爱和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
“我认为,无私奉献,无私地付出,让别人更快乐或者帮助别人渡过难关都是“学雷锋”。”
这是有人对“学雷锋”的回答,还有一些人则是用实际行动在回答。
勇救他人而失忆的交警周宝来、点亮千家万户的电力工人朱维钢、扎根山区的支教老师解绍英、拾荒助学的82岁老干部刘图恥……
来源:安青网 刘勤利 王金海摄
我们身边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的行为,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城市处处可见“雷锋”印记
学雷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逐渐成为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志愿行动。
今年12月初,上海首个“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亮相南京路步行街。志愿者们将在这里一周七天、从早到晚不间断地为市民游客提供各类免费志愿服务。据悉,服务站首批志愿者是来自黄浦区的全国及市级文明单位,接下来黄浦区将考虑扩大志愿者范围,接受社会热心人士报名。
还有散落各地的学雷锋爱心联盟志愿者、雷锋热线,得到了诸多网友和爱心志愿者的点赞、支持。让更多的人传承“雷锋”精神,去感受、传递温暖。
雷锋,
这个用青春凝结、以热血铸成的名字
从未离我们而去。
每个人身边都有雷锋
而人人也都可以成为雷锋,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搁 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