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个青年为躲避战祸,拖家带口一路颠沛流离,从山东老家来到江苏宿迁,他就是后来享誉全国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离开回到家乡参加革命,他在宿迁生活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在宿迁生活的两年,焦裕禄与这里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接受了革命思想。如今,70多年过去了,再次翻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仍能感受到革命先烈早期的苦难和追求光明的心路历程。
生活所迫逃难宿迁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今博山区)北崮山村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早年家里省吃俭用让他读过几年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生活困难焦裕禄被迫辍学,为保家卫国,年轻气盛的他毅然参加了当地的民间抗日组织——红枪会,后被打散,只能老老实实在家务农。1942年日寇开始强化治安,焦裕禄被以“共产党嫌疑人”的罪名抓到东北抚顺大山坑煤矿当特殊劳工,九死一生。1943年7月逃回家乡,但因没有“良民证”又多次遭受日伪迫害,无法继续生活下去,焦裕禄便携妻带子和丈母娘一家,随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南下来到相对富庶和稳定的江苏宿迁,正是这里给了他和南下的逃难者们一线生机。1943年秋,21岁的焦裕禄逃难到宿迁县城东15公里的双茶棚村,借住在早前逃荒至此的一户黄姓表叔家。第二天黄姓表叔就托人把焦裕禄一家介绍到张家饭铺做杂工。焦裕禄岳母给张家饭铺烧锅做饭,爱人给他家纺花,焦裕禄主要负责打水。饭铺老板50出头,忠厚老实,老婆逝世不久,儿子还小尚在宿迁读书,女儿已经出门,虽能经常来家照理饭铺,但家里家外,招待来往客商,全凭张老板一人操持。焦裕禄来此才几天,就给他家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也十分开心,但他家店小,雇不了三四个人,虽说光给吃的不给工钱,张老板自己觉得说不过去。
这时,张老板想到了园上村的胡泰章,胡家家境不错,他们曾打过几次交道,人还算忠厚,于是他就找到了胡泰章并说明了来意。胡泰章家正要秋收秋种,张老板说你家负责吃住,临时帮工,每月给两斗小麦(40斤)。胡泰章说:“东院老四(胡泰荣)家地多,他家能用个人,我去问问。”不一会,胡泰章就领来胡泰荣,双方说明事项,胡泰荣说:“我用一个人,工钱就按张师傅说的办。” 焦裕禄就得到了这份工作。
焦裕禄到了胡家,见到胡泰荣:“东家,我跟你商量件事。”胡泰荣第一眼看见焦裕禄就有好感,一来身材高大壮实,二来文质彬彬,说活谈吐并非一般粗人,他忙说:“请讲。”焦裕禄说:“我和家属一同逃荒到此,我来你家……”胡泰荣说:“你别不好意思,请直说。”“我想叫她来这里住下,有什么活她也能干,但我们不要工钱。”胡泰荣一听高兴的说:“行,你们夫妻一块来更好,这东屋太小,门东旁有两间闲房,平时没用,就是放点农具、牛草什么的,你看能不能住?”焦裕禄到前屋一看,高兴的说:“行。”
收拾打扫一番后,就赶回双茶棚的张家饭铺,焦裕禄爱人听说可以一同去胡家也很高兴。第三天一大早,他们就来到胡家,胡泰荣刚开院门,就看见他们,心里非常高兴,顺口说句“这么早都来了。”并叫家里人赶紧做饭。就这样,焦裕禄一家总算安顿了下来。
勤劳肯干深得赞许
焦裕禄刚到胡家,胡泰荣就介绍起了家里的农活情况,他说:“我家有园地一亩多,金菜地一亩半。湖地20多亩,去年种9亩小麦,今年种6亩春玉米,2亩春红薯。麦茬玉米5亩、红薯2亩、2亩红豆、豇豆、绿豆、芝麻等旱作物。洼地三亩,种点春大豆1亩、高粱2亩等作物。今年你来了看如何安排。”焦裕禄说:“我看小麦多种点,寒露前先种春玉米茬小麦6亩,高粱茬小麦2亩。寒露后十天内种完红、绿小豆茬小麦2亩、春红薯茬小麦2亩。霜降前种秋豆地小麦1亩计13亩小麦。明年春季,种玉米5亩带点黄豆,明年麦茬地13亩分别在芒种——夏至前种5亩玉米、3亩红薯、2亩种豇、绿小豆和芝麻等旱作物。3亩洼地种秋大豆。”胡泰荣一盘算,明年小麦能收4000斤,玉米4000斤,就比今年增收2000多斤!心里喜姿姿的。焦裕禄又说:“明年如无大旱大涝灾害,仅小麦、玉米能收一万斤出头,玉米地里黄豆还能收1000多斤。”胡泰荣笑着说:“一切按你说的办。”焦裕禄说:“现在先准备种麦肥料。”说完,胡泰荣就带着焦裕禄去陆糟坊运豆饼。
这天,焦裕禄推着张姓老乡从山东来带的独轮车,一车就推回40块大豆饼,胡泰荣高兴得不得了,过去都是扁担挑的,一挑八块(160斤),挑到家累得浑身是汗,他这一车800斤,一口气推了十五六里,让人实在佩服。胡泰荣安排焦裕禄休息,自己磨刀切豆饼,才切两块虎口下边已经磨肿,焦裕禄看到说你这样切豆饼既费时又累人,不要多会手就要磨成血泡了。他利用小锅框架起三块豆饼用火烘烤,烤好一块切一块,连续不断,只一会十块豆饼切完,人还觉得不怎么累,因为豆饼烤热了,切饼既厚速度又快。胡泰荣又找把菜刀,两人切饼更快,未到天黑30块豆饼切完,装满两大缸,焦裕禄又分层撒水,盖上旧棉絮 他说这样发酵更快,三天后就能下田。
第二天东方刚亮,焦裕禄就把猪污塘粪肥铲挖出来,准备晒干种麦,胡家大奶奶起的早,打开院门一看,一大堆沤肥堆在粪塘边,知道焦裕禄起的很早,连忙说:焦大哥快上来歇息歇息,看你累的。说完就转身回到堂屋,喊胡泰荣起来,并拿出几个鸡蛋准备做饭。胡泰荣揉揉眼睛,走到院外一看笑着说:“昨晚多喝两杯。”顺手拿起“洋铣”去沤肥,并要焦裕禄歇会。焦裕禄找把钊钩和胡泰荣一起摊晒沤肥。不一会胡氏和焦裕禄的爱人来喊他们洗手吃早饭。吃完饭,他们又到东湖玉米茬地里,清除杂草和玉米茬,为耕地种麦作准备。焦裕禄扛把铁铣和粪勺,胡泰荣扛把“洋铣”和钊钩,焦裕禄的爱人拿两把镰刀下湖,正巧碰上为西院耕地的李振武赶牛下湖,四人便一起同路,李说西院今年玉米茬小麦10亩,他家劳力多,玉米茬早以拾净,就等油坊饼到,他去东边洼地耕一遍,凉一凉垡再施肥种麦。胡泰荣说:俺家今天才去刨玉米茬。焦裕禄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现在准备种麦正是时候。胡泰荣不约而同的笑了出来。这一年秋种,胡泰荣家春玉米茬、春大豆茬7亩小麦,都在寒露前种清,小豆茬2亩,春茬红薯2亩、包括送肥在内8天收完、种完。2亩麦茬红薯也在霜降前起清,窖清。就剩洼地高粱茬2亩,准备小雪前耕起,冻着明年种春大豆。第二年刚过雨水节气,就开始准备春种。
1944年,在焦裕禄的帮衬下,胡泰荣家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小麦(13亩)收5000多斤,12亩玉米6000多斤,2亩洼地春大豆,五亩春玉米代种大豆收大豆1200多斤,3亩洼地秋大豆收500多斤。另外3亩红薯,2亩小豆还不计算在内,比去年多收粮食6200多斤,胡泰荣笑得合不拢嘴。
头脑灵活经营有道
焦裕禄除了大忙季节在胡家种地外,农闲时还可以做些生意。西边雨露庵,常年生意不断,天天人流不息,曹、马、郝三家客栈,专门接待南来北往客商。山东、山西客商结伙贩卖山货较多,也有买卖驴马牛羊的,也有贩卖细瓷粗窑烧制品。南方丝绸纺织品,焦裕禄经常到雨露庵去转转。北方客商一听他口音,就知是“山东老乡”,加之焦裕禄相貌可亲,语言可信,有什么能挣钱的,人家也都愿意告诉他,甚至把剩下来的零星散货交给他另卖,要不要钱都无所谓。焦裕禄一开始卖些针头线脑,土窑烧的瓦罐、茶壶、黑熊、黑马、黑碗、小响吧等小百货生意,后来就在胡泰荣家南边,雨露庵至大兴大路北旁,摆个摊子卖些杂货。
有年腊月,驴马客商交给焦裕禄两头驴请他代卖,价钱由他卖多少是多少,来年只收一半。正好胡泰荣家西边第三家胡俊清,第四家李广富看驴不错,一人牵一头回家推磨赶办年货,年后两家都要买这驴,价钱由他们两家给,焦裕禄决不收钱,要他们两家直接交钱给外地客商。来年四月驴马客商路经雨露庵,过来看看。焦裕禄才叫胡李两家,将买驴钱直接交给他们,外地客商,也未想到这两头驴卖价之高,胡李两家也是老实巴交人家,实事求是按本地驴价付款。驴马客商要按三分之二价款接济焦裕禄,而他拒收分文。但外地客商决不同意,双方推来推去,最后还是依据外商原来说的“按售价二分之一收取售驴价款”。这件生意三方四家都很乐意,焦裕禄还作东招待了买卖双方。
焦裕禄在宿迁两年时间,其一言一行,深得当地群众敬重,人们都爱听他讲话,讲故事,拉二胡,听他讲本人经历。由于他面相显老,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焦”,久而久之就没人记得他的大名了。每到晚上,许多人都爱到他的住地闲谈。特别是为胡家耕地的李振武,俩人非常要好,阴天下雨,俩人形影不离,李振武拉二胡,就是焦裕禄手把手教会的。1945年焦裕禄得了个女儿,很多人都去为他贺喜,为他家送些好吃的东西,李振武更是喜欢的不得了,三天两头去焦家做这做那。焦裕禄岳母来照顾女儿,胡泰荣家属还预先打扫好房间,准备好了生活用品,热情地安排她住下,这让焦裕禄一家倍感温暖。
革命感召离开宿迁
焦裕禄在宿迁的生活虽然平静,但内心深入仍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1945年8月,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随之胜利结束。这一年,宿迁也迎来的解放,并建立了人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下,焦裕禄才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办事,才相信共产党能够胜利。尤其是当听说家乡解放的消息后,他更是归心似箭。
得知焦裕禄想返回老家,胡泰荣一家虽多有不舍,但还是为他进行了饯行。临别时,焦裕禄坚决不要下半年工粮,胡泰荣就将自家的驴卖掉,奉上19块银元作为路费,还为他做好路粮,李振武也送给了他一个荷包,大家一起送他们启程返乡。直到9月初,焦裕禄等一些逃难之人,才得以返回山东。回到家乡后,焦裕禄参加了民兵,开启了一段永载史册的革命之旅,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在他最困难时伸手帮助过他的宿迁人民,为此他曾专门写信表达过感谢。
焦裕禄离开宿迁后,在那些兵荒马乱之后又百废待兴的年代里,胡家人和园上村民们也渐渐忘记了这个过客,继续着各自柴米油盐或悲或喜的生活。直到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活动。当这一重磅新闻传到宿迁时,宿迁县卓圩公社雨露大队的人们,看到《人民日报》上焦裕禄的照片后,才无不惊呼:“老焦,是老焦!”从此,焦裕禄的名字便被唤醒,并深深地刻在了宿迁人民的心中,他们无不为曾帮助过这样一个伟大的人而感到骄傲。现如今,焦裕禄虽然离开宿迁70多年了,但在这片热土上,“老焦”仍在,每每说起这段往事,当年的老人以及他们的后人仍记忆犹新……
历史的发展有它的必然,也有太多的偶然。如果没有焦裕禄1943年秋的逃荒——一次被迫的“战略”大转移,就没有1945年秋的回乡革命,也就没有他人生的转折,更不会有他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在宿迁整整两年时间,焦裕禄度过了饥荒,度过了重入监牢的险关,舔愈了重创的伤口使之结成厚厚的痂瘤,才回到生身的故里博山。因而这种苦闷期、彷徨期和低潮期,也堪称他生命的安全期。假如没有这个安全期,人们也许不可能期望今天会出现这样一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
责任编辑:小之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