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原创 >浏览文章
4月1日是影视巨星张国荣先生去世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来自国内外五湖四海的歌迷、影迷,自发地举行相应的活动纪念他。说句得罪人的话,我以前对这种现象有点抵触情绪,如此大张旗鼓地纪念一个艺人有必要吗?我也对那些分明与张国荣有隔代年龄差距的粉丝却嗲声嗲气地叫他“哥哥”的行为有点反感。
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如此张扬地纪念一个艺人没必要,但却对纪念张国荣先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因为艺人一词远不能概括张国荣的身份,他不仅是一个星光熠熠的巨星,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爱国者。
张国荣出生香港,十三岁便远渡重洋赴英国留学,直到大学时期才因故返回香港,算得上是喝洋墨水长大的青年才俊。原本以为,这样出身条件的明星应该是西方价值观的拥趸,是现代西方流行文化的鼓吹手,然而他推崇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喜欢的作家是巴金先生,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倒挺让人刮目相看。
当媒体问他为什么普通话说得这么好时,他的回答也让人始料未及,由衷敬佩。他说:“他在英国留学时,学校里只有两个中国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外省人。”张国荣称另外一个中国人为外省人,而不是内地人,或其他称呼,可见对于张国荣而言,中国人三字已经深深在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在他心中香港与内地根本没有任何区别,他甚至很可能把香港当成中国广东省的一部分,而不是特别行政区。
张国荣能去英国留学,可见他绝不是排外之人,但他却不愿去好莱坞发展。这不是他的影响力不够,大中华区乃至亚洲超级巨星之殊荣,张国荣当之无愧。在美国媒体“50年内全球最知名的20位音乐家”评选中,他仅次于迈克杰克逊、披头士乐队,名列第三。一个中国人能获得美国如此高的评价,足见其盛名。他坚决不去好莱坞发展,也许是由于他内心的那份执着,为中国人拍出有意义的电影。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曾经出演过主旋律电影《红色恋人》,在影片中他饰演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在参加一次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问他怎样演好一个30年代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时,张国荣脱口而出:“反正都是老乡嘛,本自同根出。”是啊,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难道还演不好中国人?话虽朴实,但也有感动。
张国荣曾经拍过一本写真集《庆》,但里面出现最多的不是他个人的艺术照,而是祖国的风景、人情、建筑,红的城墙,红旗,园林……街头巷尾的生活图景;首页上他亲笔写着“庆幸能够看到拥有几千年文化的这块土地正在迈向一个新纪元。红旗拂荡,国泰民安”,满满的是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与热爱。
这本写真集在日本出版发行,并举行了盛大的千人签名会。他在日本确实很有名,但当日本媒体采访他时,他仍旧脱口而出:“我是中国人,有了归属感,就有了心灵的平静。最近,我常被问起为什么不去好莱坞,可我已根本不想去外国住,因为我身体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采访的那年,是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不过一年,回归时的激动与兴奋想必还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久久不曾消散吧。
在香港回归前,很多香港艺人在写国籍时会写“香港”,然而张国荣一直都是写的“中国”。他平常开口就是我们中国人如何如何,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当年留学英国却曾因中国人的身份受到歧视。然而他没有民族自卑感,他毫不讳言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他在最喜欢的国家一栏永远写着“中国”。他以前叫张发宗,后来改名“国荣”,不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总能让人联想到“国之荣光”。
这就是张国荣,一位令人尊敬的爱国者。有人说,与他的才华相比,他的形象不算什么;与他的人品相比,他的才华不算什么。这样一位艺德高尚的艺术家,如果只把他当成一个偶像明星来纪念,既没有必要,也是对他辉煌人生的贬低。既然要纪念这位风靡亚洲的传奇人物,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局限于艺人身份来纪念,而应该把他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甚至是一个榜样来纪念。
作为张国荣先生的粉丝,不应该只记得他的风华绝代,更应该学习他对事业孜孜不懈的追求,学习他敦厚友善的优秀人品,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能够通过纪念张国荣让他的正能量事迹感染更多人,鼓励人们执着地追求理想、与人为善、热爱祖国,就善莫大焉。我想,这也是纪念张国荣的真正意义所在。(作者周知惟 西征网专栏作家)
注:本文系西征网独家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西征网,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
责任编辑:春风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