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西征原创 >时事评论 >浏览文章

导读
我们必须树立文化自信,做真正的大国子民,同时,我们也要在自信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底线:保护好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些年来,国内关于“过不过洋节”的争议此起彼伏,不少人甚至以此为界限,在“过”与“不过”的立场上各自站队,甚至彼此口诛笔伐。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一些中小学开始大兴“西洋文化”的同时,却有一些高校开始“禁过洋节”,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呢?在文化交融与文化入侵这两个看似对立的问题之间,我们该如何权衡好尺度呢?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平心静气地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强大繁荣的时代,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开放并且包容。大汉如此,大唐如此,当下的大中国也如此。唐朝的长安更是被誉为当时的“国际之都”,在长安城里,不但有着各国的商人,还有着西域波斯等地的美食与地方文化——容天下之文明,聚天下的英豪,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时代。

  相反的是,一个国家,倘若走上“自我封闭”的道路,那就必将被时代所抛弃,恰如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一样,留下的终究是无法挽回的悔叹,以及那刻骨铭心的山河悲怆。

  历史的车轮,通过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生生不息,繁荣强大,光靠地大物博和艰苦卓绝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伟大的民族,还必须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处世之道。因此,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包容差异,兼收并蓄,并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在“要不要过洋节”的问题上,其实无需纠结,我们完全可以更自信地在“有尺度”的范围内包容它们的存在,而不是以偏激的“抵制”来对待外来文化。

  2:物极必反,娱乐至死

  不过,正如前文中所说,包容也好,开放也罢,一切都要在“尺度”之内,因为任何事物都逃不了“物极必反”和“娱乐至死”的道理,在文化碰撞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在“文化包容”的另一端,还有一种叫“文化入侵”的现象存在。那么如何界定是“包容”还是“入侵”呢?很可惜,这是没有明文规定的两种概念,所以边界模糊,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界定的标准。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包容是看得见的,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是文化包容的践行者;而文化入侵是较为抽象的,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上的改变,很多时候我们注意不到。可以说,过度的“包容”很可能会走向可怕的“文化入侵”,直至自我民族的信仰都被动摇。

  在以往谈及相关问题的时候,有很多读者反驳说“过洋节不过是寻乐子罢了,没必要上升到危机层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句话叫——娱乐至死。这就好比一个男孩,拿着剪子把女生的辫子给剪了,然后家长来了一句“不过是孩子,开玩笑而已”,这让人觉得好像也有点道理,但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其实,不管是对待洋节的“乐一乐而已”还是家长们常说的“开玩笑而已”,问题都出在——拿社会的包容,当自己放肆的勇气。

  我们不是说“乐一乐”不行,而是尺度上是否要做一下自我检讨。诚然,街头商家借着圣诞节等洋节大搞促销,购物商场也因此喜气洋洋,普通百姓借此消遣一下,这些都不为过,而且在一定尺度上还刺激了消费,算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警惕的是,这样的场景居然走入了不少中小学,甚至是幼稚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有不少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竟在圣诞节和万圣节来临之际,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学校欢度“佳节”,甚至开起了派对和晚会,重视程度力压中国传统节日。

  我们试问一下,这些组织小朋友们欢度“洋节”的教师,自己是否清楚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文化内涵?又是否教授给孩子真正的民族文化知识?那些被带领着了解、欢度西方节日的孩子,是否知道“年”是什么?如果连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的话,那你有什么资格谈“文化包容”呢?

  所以,在“文化碰撞”的问题上,我们还必须做的是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尊重自我文化的基础上敞开胸怀,在“有尺度”的原则下拥抱外来文化。“包容”不是“没有底线”的借口,更不能作为“文化入侵”的挡箭牌。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总以“包容”为“没底线”的借口,那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我们的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呢?

  总的来说,就一句话:要包容,但也要有尺度。

  3:抵制不妥,过于自卑

  虽然说,大多数人选择了“包容”,但我们仍然可以看见,有一些学者和偏颇的社会群体,提出了“抵制”的口号。这些日子以来,我们在抖音、快手以及各大媒体平台,都看到了以“抵制圣诞节”为中心思想的内容出现,而且还获得了不少的点赞和关注。

  这让笔者感到非常的悲切,我们这个民族,什么时候已经自卑到了要靠“抵制外来文化”来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了?一个偌大的中国,在全球化的今天,居然容不下一个没有负面情绪危害的外来节日?这是可喜,还是可悲?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些国内高校,竟然还“明令禁止”学生过洋节,直接以“校规”的形式斩断了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途径——这是值得我们思虑的问题,因为高校本该是一个国家最为开放与最为尊重文化碰撞的地方,但我们的一些高校,却与此背道而驰。

  优秀的文化从来都不需要搞“文化封锁”,因此将外来文化拒之门外的行为,实在欠妥。

  与其铸造高墙自我封锁,不如多花点时间,加强自己优秀文化的宣传,稳固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一面高喊着抵制外来文化,一面却在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漠不关心,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问题。

  5:文化自信,大国子民

  泱泱华夏,延绵五千年,必有其优秀与先进之处。所以,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必须树立文化自信,做真正的大国子民,同时,我们也要在自信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底线:保护好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刘斯郎,95后独立撰稿人,代表作品有《超级中国》系列文和《真实的中国与世界》系列文。

刘斯郎,西征网专栏作家。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郎言志”,授权西征网发布。

责任编辑:主角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