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人,是党内公认的早期著名理论家。
他是毛泽东年轻时的挚友,两人志同道合,共同探寻中国革命真理之路。毛泽东这样评价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他都做到了。
他率先垂范,英勇奋斗,像耀眼的一束光,划破旧中国的漫漫长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他就是蔡和森,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89年前的今天,面对广州军政监狱的酷刑,他威武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6岁。
《蔡和森传》这样描述他遇害的过程:“敌人的残酷折磨,没有摧垮蔡和森的坚强意志,他们想公开审讯,又害怕社会舆论的指责,于是决定把蔡和森杀害。凶恶的敌人把蔡和森拉到监狱的墙边,站着,在他面前摆上几颗大铁钉,对他进行最后的威胁。敌人咆哮着,将他的手脚拉开,用铁钉把他钉在墙上。他痛得昏死过去,仍一声不吭……蔡和森就这样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回忆蔡和森短暂的一生,伟大而璀璨,坚贞又高洁。
1895年,蔡和森出生在上海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员之家。因其父退职,全家从上海迁至湖南老家。迫于生活压力,13岁的蔡和森在辣酱店当过学徒。
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相识相知,一同成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参加了五四运动。这是蔡和森革命火种的萌芽时期。
为了探寻中国革命道路,1919年,蔡和森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仔细研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于较早接触外国的先进理念,蔡和森算得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专家,可以说,在当时他比绝大多数学者理论功底更加深厚。
蔡和森(后排右二)
理论的熏陶,让蔡和森萌生了一个救亡图存的大胆想法:要想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
1920年,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了两封长信,信中全面阐述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我认为先要组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对于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想法,毛泽东拍手叫好,并回信给蔡和森:“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时,蔡和森年仅25岁,风华正茂,他的思想也一如早晨的太阳,充满朝气活力、卓尔不凡。在此倡导下,“中国共产党”这个政党很快应运而生。
1921年,蔡和森回国后第一时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1922年,他筹备创办了党中央机关报《向导》,以政论、时评为主。该报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唤醒思想处于迷茫中的人们,给予被压迫被欺辱的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当时的读者形容《向导》是“四万万踏在国内外强盗脚下苦难同胞的赤卫军之先锋队”、“国民革命的导师”、“工人革命的喉舌”。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蔡和森参与指导了此次运动。不久,他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全会,并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回顾了建党以来的历程,系统分析了中国革命性质、党的历史任务以及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这些工作,在党的历史上是开创性的,对当时革命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1年3月,蔡和森被派往广东,担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同年8月,英勇就义,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36岁。
以一人之忧共诸天下,以天下之忧纳诸一身。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常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或许我们能从蔡和森这样的共产党人身上找到答案。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与山河同在,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他思想的火花,与日月同辉,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蔡和森用短暂一生的时间追寻着信仰,捍卫着信仰。他热烈呼唤的新中国,如今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走过筚路蓝缕,当我们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更加怀念蔡和森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那份初心。
今天,我们郑重缅怀提出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蔡和森。愿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每一次敬畏,从他们身上汲取的精神营养,都能化为砥砺奋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
责任编辑:水墨江南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