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去年以来,美国不断炒作湄公河水资源问题,故意制造热点,挑拨地区国家关系,破坏澜湄合作气氛,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是9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答相关问题时的明确表态。众所周知的是,东盟国家不愿意和美国建立对华包围圈,但美国并不甘心,从国务卿蓬佩奥到美驻柬埔寨等国大使,从非政府组织到智库,从美国媒体再到拉上“五眼联盟”国家的媒体,可以说,美国为把湄公河打造成打压中国的“新战场”,不仅打起“组合拳”,还在今年接连发起“春季攻势”和“夏秋攻势”。为此,《环球时报》记者请业内专家揭批美国的图谋,讲述湄公河流域的真实情况。
澜沧江和湄公河一水二名,该河上游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经云南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依次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全长4880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生活着3.26亿民众。由于“一水系六国”,湄公河成了美国眼中的“兵家必争之地”,以及借机打压中国、扩大其在东南亚地缘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新战场”。
春季攻势:“地球之眼”的不实报告
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介入湄公河地区事务——以由泰、老、柬、越组建的“湄公河下游调查协调委员会”的“赞助者”身份涉足该地区水事务。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一步加大对该委员会的资助力度。受越南战争等因素影响,美国一度曾减少对湄公河水资源议题的关注。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及中国在澜沧江进行水利水电开发,美国又开始重视湄公河水资源议题。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在“重返东南亚”的大背景下高调“重返湄公河”,并于同年与老、泰、柬、越建立“湄公河下游倡议”,2012年美国又将缅甸正式纳入。美国在塑造“湄公河水规则”的同时,极力散布“中国水坝威胁论”“湄公河渔业农业威胁论”等论调。
中国与湄公河国家2016年3月正式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后,美国又开始针对性地调整“湄公河手牌”。除了将水资源列在新调整后的“湄公河下游倡议”中的第一序位、继续炒作“中国水坝威胁论”“中国环境破坏论”外,还不断借机挑事:2018年7月,由韩国公司承建的一座老挝水坝发生严重溃坝,美国却将矛头指向中国,转移舆论视线;2019年7月,自然因素导致泰国严重干旱,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却将其归咎于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大坝。此外,美国还炒作“湄公河是下一个南海问题”。
特朗普政府对湄公河水资源的实质性投入不及奥巴马政府,因此,就越发明显地发动低成本的对华“湄公河水舆论战”。今年4月中旬,受美国“湄公河下游倡议”资助,由水资源监测机构“地球之眼”发布的《在自然条件下(无坝畅流)湄公河上游水流量监测》报告被看成是拉开对华“春季攻势”的序幕。该报告认为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建造大坝后影响了水位高度与自然流量,并不顾事实地指责“中国在2019年控制水量,导致下游国家的水位创历史新低”。据公开材料显示,“地球之眼”是家小机构,其创始人、“独立研究员”贝斯特曾任美国政府科学家和私营部门顾问。
4月22日,蓬佩奥在东盟外长视频会议上借此抨击中国,称“地球之眼”的报告结果令人担忧,并责难“中国上游的大坝运行已单方面改变了湄公河的流量,对流域沿岸数千万人的生计造成灾难性影响”。美国一些智库、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也纷纷加入对华“水舆论战”。如史汀生中心的报告称,“三十年来,中国一直在湄公河上游流域修建水坝,令下游国家担心中国有一天可能会关闭水龙头”。非政府组织“国际河流组织”指责“中国在新建水坝时导致出现水流波动,并使得在非季节性干旱中的水位抬升,破坏了湄公河自然系统并影响了靠此生计的人们”。美国水资源研究组织“蓝环”也发布了相关信息。“地球之眼”的报告发布后,《纽约时报》刊文称“中国限制湄公河上游流量,引发下游多国干旱”,《外交政策》刊文称“一场灾难在湄公河汇聚”……相关报道污蔑中国截流水源,并声称在中国大坝建设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将面临粮食安全危机,借机给湄公河国家民众制造恐慌情绪。
夏秋攻势:国务卿“赤膊上阵”挑是非
“美方所谓报告应该指的是非政府组织‘地球之眼’出台的报告。该报告指责中国在上游截留了2800亿立方米的水量。事实上,中国上游水库的最大库容只有420亿立方米。这种明显违背事实的报告没有任何科学价值,已被诸多国际水利专家认定存在重大缺陷……”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美国发动的这场“春季攻势”就是虚张声势。在笔者看来,发表于网络的“地球之眼”报告不是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成果,且调查方式也不严谨,更多停留在“文本”研究的操作层面,缺乏实地考察。澳大利亚“湄公河环境资源与能源系统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地球之眼’的研究尚无定论,其结论超出了证据所表明的范围”。湄公河国家的相关学者表示,仅使用水位数据无法全面反映澜沧江的流量、水库储存和释放的水量,且月度水位数据过于粗糙等。
心有不甘的美国从7月开始又发动“夏秋两季水舆论攻势”,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蓬佩奥和助理国务卿史达伟、美国驻柬埔寨大使帕特里克·墨菲等官员在各种场合不断渲染“中国要控制湄公河”。7月14日,史达伟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指责中国“利用其大型水坝阻挡东南亚下游邻国的水源,造成湄公河有史以来最严重干旱”。 9月,史达伟再次妄言“中国操纵湄公河以获取自身利益,给下游国家带来巨大损失”。9月11日,蓬佩奥又污蔑中国“在湄公河地区怂恿武器和毒品贩运,单方面操纵上游水坝,加剧了历史性的干旱”。
针对中国于7月发布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旱特征及水库调控对径流的影响》,一些美国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又纷纷出击,企图把湄公河塑造为“中美新战场”。在夏秋两季水舆论攻势中,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五眼联盟”国家的媒体还不断造势,有的说:“美国与中国的下一个战场:湄公河上的中国大坝?”还有的直言:“水战争:湄公河成为美中竞争中又一条战线。”贝斯特等人还在《曼谷邮报》刊文鼓动相关国家“为湄公河灵魂而斗争”。
从中国与湄公河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此次旱情的研究报告来看,美国在“水舆论战”中对中国的描述与现实严重不符。湄公河委员会8月发布的《2020年1月至7月湄公河下游流域的水文状况》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澜沧江梯级水库具有“雨季蓄洪、旱期放水”功能,有助于维持湄公河的流量稳定。此外,自2019年5月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出现持续干旱少雨现象,“非正常季风和极端厄尔尼诺现象是造成这次旱情的主要原因”。
“救世主”的“河海战略”
笔者从2009年起研究湄公河相关议题,并到泰、柬等国进行田野调查。总的来说,相关国家的政府官员、企业和研究机构人士以及民众基本上都认可“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不可否认,相比美国发起的“组合拳”攻势,中国先前对于水议题处理上较为低调,因此,美国散布的错误信息多少也会产生影响。
2017年3月,笔者受邀参加由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主办的“湄公河可持续发展研究网络年度会议”,当时有一小部分来自下游国家的专家担心中方“故意”不发布有利于自己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和项目清单。这些人所担心的“中国水资源利己论”正是来自美国长期的不实宣传。笔者跟他们耐心解释和讨论澜湄合作机制的具体内容与未来规划后,往往能化解误会。
美国的一些高校也很关注湄公河议题。笔者曾受邀参与由美国西华盛顿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合办的“湄公河下游地区的环境变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国际会议。2016年,笔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南亚研究中心作《水外交: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跨界水资源合作》讲座时,也就一些域内外国家与会者对中方的种种质疑做出回应。
在笔者看来,美国来势汹汹,想通过发酵“河海战略”“湄公河是下一个南海问题”等议题,将湄公河与南海问题相提并论,并将“水舆论战”从早期的经济与生态领域扩充至地缘战略层面。美国早年打造的“湄公河下游倡议”影响力日益减弱,因此,美国一方面想以“救世主形象”拉拢湄公河流域国家,另一方面想借湄公河议题“国际化”给中国西南周边制造“战略溃口”。美国将湄公河打造为“中美对抗新战场”不符合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共同利益,也无助于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因此,从政府合作层面未来更要将水资源合作列为澜湄合作机制的重中之重,不断将六国水资源合作推向新高度。对学界、媒体而言,要化解美国舆论攻势,让国际社会尤其是湄公河国家了解真实情况。(作者张励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水墨江南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