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2021年1月22日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月22日起施行。对比2017年10月8日起施行的原规定,此次发布的新规定条目增加至23条,特别针对部分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和生产运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自律和他律意识淡漠、缺乏内容审核把关机制等问题,增加了相应监管内容。
尽管互联网管理已经越来越规范,但少数“自媒体”也开始变着“花样”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随意散布他人隐私等。有些账号仍喜欢“钻空子”,一直在内容质量低下、噱头十足、不尊重知识产权的泥坑里打滚,其目的就是了“流量”。其实大家都明白,今天赚得的流量,就是明天提高广告费的筹码。如今,互联网又出现了账号订阅数、用户关注度、内容点击率、转发评论量等数据造假行为。“惊人”数据犹如“注水肉”,一些人靠“刷量”吸引眼球,从而混成了“网红”。从灰色地带掘金,在违法的边缘试探,为“脱缰的野马”套上绳索,这正是重新修订《规定》的题中之义,也是解决互联网内容管理的新问题。
事实上,在“严管”之下,部分自媒体苦于“无法掀起风浪”。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增多,一个自媒体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注册账号,收获不同平台的流量,新一波的“商机”也随之而来。一些负能量的自媒体,更喜欢拼凑异地的负面信息,相同文章在不同平台的账号上发布,形成“声势”,从而进行收费删帖。新修订的《规定》也明确,“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不得操纵利用多个平台账号,批量发布同质信息内容,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不得编造虚假信息,伪造原创属性,标注不实信息来源,歪曲事实真相,误导社会公众;不得以有偿发布、删除信息等手段,实施非法网络监督、营销诈骗、敲诈勒索,牟取非法利益。”《规则》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在内容管理上也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有人曾说过,“我们不应该容忍互联网发展水位已经过肩,但治理依然停留在膝盖的局面。”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也是一边遇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在“流量就是经济价值”的现实语境下,只靠自媒体的“自律”恐怕还不行,还要对互联网一些将要走出“轨道”的账号进行纠偏。把“自律”“严管”“严打”结合起来,在管理层面、价值层面,把长效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修订《规则》,正是为营造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提供法律支撑。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热度的制造者、参与者、见证者。但这种“热度”必须是在规则之下。发现账号违规,一起举报;铲除低俗内容泛滥的土壤,除去谣言的“播种机”,让该冷的“冷”,让该热的“热”,如此,才能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云海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