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表明这一实践活动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实践活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应当将一般本质与阶级性质区分开来。列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从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和使无产阶级掌握科学武器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灌输论”。只有坚持“灌输论”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阶级性、政治功能与育人功能的统一,才能真正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狭隘化、单一化、唯政治化。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出版前后,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讨论重新活跃起来。教材把“灌输”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仅回归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的“初心”,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重新确立“灌输论”也在学界引起一些争议,有些学者担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灌输”,会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对立起来,有使思想政治教育狭隘化、单一化、唯政治化的局限。实际上,坚持“灌输论”不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对立,反而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前提。只有坚持“灌输论”,才能真正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范围,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也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之所以对“灌输论”存在诸多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认识不清。回应对“灌输论”的质疑,首先需要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专注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意识相关内容的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学界对这一主要矛盾的争议不大,可以将其作为我们立论的起点。从表述来看,这一矛盾所指的是超越社会制度差别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这一表述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但能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
自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阶级分化以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仍旧是存在着阶级和阶级矛盾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人们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阶级对思想政治品德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社会发展的需要”只能是一定社会中的一定阶级,特别是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秩序及相关制度而对思想政治品德提出的要求。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在这样的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应然要求转化为社会共同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品德的主体内容就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是这个阶级的阶级意识或者说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意识中,意识形态是反映人们对一个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观点、主张的总和,是和阶级利益最为相关的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灌输”的,正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总是一定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教育实践活动。
当前,虽然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仍旧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阶级矛盾还可能激化。近年来香港社会安全形势遇到的挑战表明,在局部地区,这种阶级矛盾激化的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社会思潮总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说明在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仍旧十分激烈。国际上的资产阶级仍旧企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防止颠覆依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任务。在这种阶级形势面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旧需要坚持意识形态的灌输,为维护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服务。这都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以及由这种阶级性所决定的意识形态灌输的重要意义。
二、应当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阶级性质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争论不休,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性质”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有层次的。探讨事物的本质,首先要确定我们是在何种层次上进行讨论。在这里,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本质,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相区分的意义上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界定为由教育主体的阶级性质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质。这就可以解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应该有稳定的一般本质的疑问,并为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变化奠定基础。
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历史中是变化着的,那么这显然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中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人类实践活动相区分的层面上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的不同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是由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所决定的,是不同历史阶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的阶级性质。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本质并不矛盾。
有的学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当“克服脱离社会实践与具体历史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倾向”。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还不全面。科学研究应当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就要求对具体的社会实践进行一定的抽象。只有首先抽象掉一些现象层面的、次要的影响因素,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识的进程还要求我们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使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与具体社会实践统一起来。
一方面,“社会实践和具体历史”不仅指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历史,也应当指整个的人类历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灌输”——准确地说是“意识形态灌输”,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考察的历史范围可以涵盖自产生阶级分化以来的整个人类历史。在出现了阶级分化,产生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就已经作为一种不自觉的人类实践活动存在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研究的历史范围就十分广泛,在这方面不会窄化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和具体历史”还应该指不同阶级的社会实践的历史,因而还应该从阶级的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其阶级性质是稳定的,都是为了灌输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发挥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把“灌输”作为本质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确不应截然分开,但这两个功能也并非处于同一层次,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性质的关系也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以政治功能为基础的。教育本身就意味着育人,但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不是一般的育人功能,而是在思想政治品德这一特殊领域发挥育人功能,专注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十分丰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等,但不应当把现象与本质相混淆,试图用本质来涵盖丰富的现象,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就无法确立,也就失去了学科的基础。“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其他的学科也从某一个方面涉及‘灌输’性质的工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正面直接体现和揭示这一本质的学科。”“灌输论”鲜明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政治方面的育人功能。因此,把“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能够将育人功能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统一起来。
三、列宁提出“灌输论”逻辑的阶级主线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有“灌输论”“属性论”“人学论”“社会化论”“价值观论”等各种观点,其中“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初确立的传统观点,成为后来其他观点商榷的主要对象。要回应这些观点,需要先梳理“灌输论”的论证逻辑。
“灌输论”最初是由列宁提出和论证的。这一逻辑的核心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为了求得解放必须进行革命,要革命就必须掌握科学社会主义。但无产阶级群众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列宁正是从现实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论证这些观点的。
1.列宁从防止资产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侵蚀的角度提出“灌输论”
列宁撰写《怎么办?》并提出“灌输论”的原因是:“现在大多数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纷纷倒向的伯恩施坦主义和‘批评’派,却要……腐蚀社会主义的意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宣传社会矛盾缓和论,硬说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是荒谬的思想,把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缩小为狭隘的工联主义运动,缩小为争取细小的、渐进的改良的‘现实主义’斗争。”列宁指出,“批评自由”这一口号的实质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正因为存在机会主义派别试图“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问题,也就提出了必须防止资产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侵蚀的历史任务。由此,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必须积极地同严重腐蚀人们意识的合法的‘批评’作斗争。……积极反对实际运动中的混乱和动摇,要揭穿并且驳斥一切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我们的纲领和我们的策略的行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依靠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
依据列宁的论证逻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坚持“灌输论”不会窄化、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恰恰相反,放弃“灌输论”才会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视野变得狭隘。如果说放弃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会“把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缩小为狭隘的工联主义运动,缩小为争取细小的、渐进的改良的‘现实主义’斗争”,那么放弃或者弱化“灌输论”,也会使受教育者不能看清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从而弱化和腐蚀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妨碍受教育者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教育内容的扩展、教育方法的创新,应当服务于培养共产主义理想这个中心。只有坚持“灌输论”才能统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等要素,使这些要素形成合力,共同为受教育者树立共产主义意识创造条件。
2.列宁从阶级地位所带来的局限的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不能自发地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
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无产阶级之所以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无产阶级处于加工完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宣传机器的包围之中,思想上不可能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压迫无产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抗,也就必须掌握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思想武器。这种思想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吸收人类全部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系统的批判。“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这是忙于生计缺少研究时间,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也十分有限的无产阶级所不能具备的条件。
无产阶级既有摆脱被剥削地位,谋求解放的需要,又无法自发形成实现这一目的的理论武器。这一任务就只能由在无产阶级外部而又能够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理论创作的知识分子来完成。马克思恩格斯为了获得足够的研究时间,放弃了追求家庭幸福的权利,把毕生精力放在科学研究和领导工人运动上。这才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必须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武器。
正因为无产阶级无法自发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但又需要掌握这一科学理论,那么也就只能从外部将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之中,这就是列宁提出的“灌输论”的含义。列宁的论证逻辑也适用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形成共产主义意识的。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是充斥着各种五花八门的教育内容,但却弱化甚至取消共产主义的教育,或者教育内容与共产主义背道而驰,都会妨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这是因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
四、坚持“灌输论”才能实现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就目前的社会科学而言,有些学科似乎并不注重探讨本质问题,但都认为自己学科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却常常被其他领域的学者所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某些学者和学生也常常流露出对本学科科学性的不自信,表现出一种“科学性焦虑”。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时间较为晚近,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学科边界尚在探讨之中,自身有不太成熟的一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受马克斯·韦伯的实证主义价值中立论的影响,许多社会科学学者都强调所谓“价值中立”,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鲜明的政治色彩和阶级立场决定了这个学科难以为标榜“价值中立”的“科学”领域所认可。马克思主义本身同样面临这一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如此,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实际上,就所研究的领域常常和人们的利益存在密切关系而言,在存在阶级矛盾的社会中,社会科学无法避免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利益的性质。与实际利益越接近的学科,其阶级性质往往也越明显,尽管这种阶级性常常被以“科学”的名义刻意遮蔽起来。
看起来,似乎问题不在于社会科学是否具有阶级性,而在于是否科学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阶级立场往往会影响科学研究。自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随着“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无私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不偏不倚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阶级斗争越是激烈,社会科学的阶级性质越是无法遮蔽。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日趋激烈的时期,公开表明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其阶级性是最为鲜明的。因此,以灌输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正是从这种鲜明的阶级立场出发,马克思建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因为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必须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所建立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真相,为此目的不惜放弃真正的科学研究。这造成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在解释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上的乏力,严重损害了理论的科学性。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揭示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为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提。
阶级性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的塑造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历史上早已存在。自出现阶级分化以后,就产生了使被统治阶级忍受其被压迫地位,认同维持压迫的社会制度的需要,也就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人类社会长期没有建立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理论。即使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通过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进行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仍旧否认这些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甚至污蔑和指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虚假性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由此决定了剥削阶级所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的特点,例如在内容上掩盖现实矛盾,进行欺骗性的宣传和教育。无产阶级不屑于隐瞒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质,因为揭示现实中存在的矛盾恰恰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走向成熟的前提。所以说,“世界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政治主张,坦率地向全世界宣布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自己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需要促使人们自觉地研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在这种实践中才出现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自觉。正是因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具有的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的阶级性质,才为这一学科的科学性奠定了最重要的前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科学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而能够真正成为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立足于自身无可回避的无产阶级立场,才能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如果试图回避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质,不仅实际上无法实现,反而会陷入“虚假性”的深渊,既无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背离了学科所追求的科学性。
确立“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事物的本质是一切真正的科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只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这一事物。一个学科如果回避对本质问题的研究,必然会损害其科学性。只有把“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能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总之,对“灌输论”的诸般诘难,从思想方法上而言,都与未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质,未能区分“本质”与“性质”的不同层次有关。列宁所提出的“灌输论”既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人类实践区分开来,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人类实践活动,又能坚持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规律奠定基础。“灌输论”为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了最有力的论证,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自信的重要基石。
(作者:高永,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刊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8期)
责任编辑:春风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