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一个并没有多少存在感的波罗的海小国,自去年以来突然变得相当抢眼。
一会儿竭尽全力去帮助“街头总统”季哈诺夫斯卡娅去颠覆白俄罗斯政权;一会儿又以纳瓦利尔事件(俄带路党,被捕)制裁俄罗斯。
一个人口只有279万左右,面积65300平方公里,连空军战机都没有的国家,却俨然摆出一副欧洲强国的派头,用夜郎自大都不足形容它的行为。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2月17日,立陶宛首任总统兰茨贝吉斯竟然公开要求俄罗斯必须为苏联“占领”立陶宛赔偿8000亿美元。这些波罗的海国家跟乌克兰都差不多,一边吃着苏联的遗产,一边恨苏联入骨。
立陶宛在欧洲找到大佬的感觉看来不够过瘾,现在又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5月22日,立陶宛外交部长兰斯伯格斯宣布,已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跨区域合作的“17+1”机制。理由是该机制“分裂”了欧盟,并敦促其它国家一同退出。
此前,立陶宛对中国的敌意就已非常明显,议会频频在涉港、涉疆、涉台问题上推出各种决议,干涉中国内政,威胁制裁中国。
今年1月29日,立陶宛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其国内机场使用中国企业“同方威视”的安检系统,称机场乘客和行李的信息将被收集,并交给中国情报机关。一个在欧洲任人玩弄小贱货,居然装起贞洁烈女了。
前几天,欧洲议会“冻结”对《中欧投资协定》审批程序,也是立陶宛议员跳得最高。
立陶宛外长兰斯伯格斯在3月份就抱怨过中国没有给立陶宛经济带来任何好处。2020年,它对中国的出口额不到5亿美元,而中国对它的投资仅有876万欧元,与中国在巴尔干半岛国家投资相差甚远。
这次宣布退出,立陶宛媒体“国家广播电视台”(LRT)称是政府希望得到美国注意,向白宫传递信息,表明对中国的坚定立场。
不过,立陶宛一系列反华行为,背后因素并不像LRT说得这么简单。它不仅仅是在向美国摇尾巴,还有德国和瑞典。
表面上看,立陶宛觉得自己在“17+1”机制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它希望中国能够雨露均沾,但中国好像冷落了它。
然而,恰恰是现任立陶宛总统瑙塞达(Gitanas Nausda)拒绝了中国对克莱佩达港的投资意向。2019年5月27日,独立参选人瑙塞达赢得了总统大选,刚上台不久,他就表示不欢迎中国投资参与克莱佩达港的建设工作,理由还是“国家安全”。
也就是说,立陶宛在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中国不是不给它雨露,而是它自己将潜在的投资者拒之门外,一届政府一个样,毫无诚信。
所以,立陶宛抱怨从“17+1”机制里得不到任何好处,是一派胡言。
经济问题背后是政治问题,这些依靠西方力量上台的政客,为了在政治上迎合主子,于是将本国利益置之脑后。
瑙塞达以经济学家身份独立参选总统并且胜出,他是怎么做到的?
就算是特朗普从政也得借助共和党的力量,难道瑙塞达比天才还天才?他今年56年,出生于克莱佩达港,毕业于首都维尔纽斯大学经济学系,后来在瑞典北欧斯安银行担任高级经济师,他的老板是北欧斯安银行董事会主席马库斯·瓦伦堡。
而瓦伦堡家族又是将华为5G排挤出瑞典的主要幕后推手。
瑙塞达参加大选的资金、宣传、竞选团队都是由北欧斯安银行的白手套在操作。“民主”嘛,没有金主爸爸,他怎么可能去玩这场烧钱的游戏?
上台后,他就吃回了承诺,比如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福利国家、帮助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等等,一心一意为他的后台老板效力。当瑞典与中国关系恶化时,恰好就是立陶宛对中国敌意加剧时期,这是巧合吗?
同时,立陶宛更是拼命向美国摇尾巴,有事没事就把“国家安全”挂在嘴边,向蓬佩奥看齐。立陶宛执政联盟2020年还签署协议称,要奉行“基于价值观发展外交政策”,并扯上了台湾地区(帮助争取“自由”的人士)。
立陶宛有多少本钱搞所谓的“价值观外交”?这一套连德国、法国都玩不下去,立陶宛却如此不死活。
有的人把立陶宛吹得跟世外桃源似的,人人悠闲富足。
其实这个279万人口的国家,有三分之一面临着贫困威胁,几乎所有基础设施都是苏联留下的,包括农业机械化。国内资源严重匮乏,能源进口主要依赖它最痛恨的俄罗斯。
电网、天然气网没有与西欧连通,无法与中欧、西欧能源网络实现一体化,连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储备都还没有建设好。
电网、油气管道已年久失修,利用效率低,改造费用太大。唯一优势就是交通便利,能源价格和运输成本上有一定优势。
立陶宛政府真正要做的是翻新基础设施建设,将港口、机场、铁路现代化,通过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发展经济。像中国商品如果要从海路运抵白俄罗斯等地,克莱佩达港就是不错的选择,然后接上公路或铁路运输。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总统,难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懂?瑙塞达这帮人不是懂,他以前在电视上就是这么给民众规则蓝图的。但一旦掌握了权力,他们就开始为老板工作了,而不是立陶宛人民。
“17+1”机制,就算还没有令立陶宛受益,但只要它在里面,就有机会得到好处。
至少该机制对立陶宛没有任何坏处,然而立陶宛居然指责“17+1”机制在造成欧盟分裂,这种话轮得到它说吗?它在欧盟又算哪根葱?
立陶宛说这些与自己地位完全不符的话,却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人爱听,因为对“17+1”机制最为顾忌的是德国。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
N+1机制的提出和形成,波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新形式是从2012年华沙会晤后开始的。最初叫16+1机制,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该地区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015年,中国与立陶宛签署备忘录,将它明确为波罗的海的投资重点,而重中之重就是将克莱佩达港建设为“丝路驿站”。
2017年,立陶宛正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方,并得到了法律确认。
中国有歧视立陶宛吗?并没有,合作步骤与其它十几个国家基本一样。
在2019年希腊加入该机制前,16国为: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波黑、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
很明显是巴尔干半岛国家居多,这里有许多重点项目,如匈塞铁路、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黑山巴尔港--塞尔维亚高速公路等。波罗的海将来会有克莱佩达港建设,但上面提过,是立陶宛自己拒绝了中国的合作,这不是矫情吗?
16+1合作框架,形成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
德国并不反对“一带一路”倡议,但反对16+1模式。因为16+1合作目标比较明显,德国认为来者不善。
德国有欧洲一体化设想,如果16+1中的欧盟国家跟着中国跑,那么,德国认为欧盟团结就有问题了。
比方说,某天中国跟西方为了某事出现矛盾,欧盟要制裁中国,而成员国都有一票否决权,怎么做到枪口一致对外?
中国与16国的关系层次存在明显不同:
一、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塞尔维亚、捷克、波兰,2019年加入了希腊。
二、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罗马尼亚
三、友好合作关系:匈牙利
四、全面合作关系:克罗地亚
五、一般外交关系:其它各国。
波罗的海三国处于关系最低一层,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中国与中东欧地区的合作加强后,却让德国非常不安。
德国将中东欧地区视为势力范围,南斯拉夫解体后,德国却统一了,谁也不知道德国野心到底有多大?它在巴尔干半岛的动作,大家都是心照不宣。
目前阶段德国要牢牢控制中东欧国家,蓄力待发,但又要避免欧洲回忆起二战前的德国,因此它要小心翼翼。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先后顺序,完全是由德国一手操弄。
2004年5月1日,V4集团:(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罗的海三国。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因为斯洛文尼亚一直反对)
然后再将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拉入欧盟,原定时间表为2025年。
而16+1机制的形成,让德国有些着急了,2018年德国警告北马其顿要警惕“中国的渗透”,另一层意思就是你表现好点,我可以让你加速入欧。
同时这也是喊给中国听的: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但德国无法直接去破坏17+1机制,默克尔要顾及到中德合作的大蛋糕。
那么,如何能在维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同时,又能破坏17+1机制呢?那就需要一条疯狗出来。
立陶宛现在就是在扮演疯狗的角色,美国、德国、还有瑞典接下来都有可能扔点骨头给它,作为奖赏。
279万人口,靠着农业、旅游业、网络行业、交通运输业,撑死也就一个大县城,连电力供应都无法自足(为了加入欧盟废了核电站),靠俄罗斯、瑞典等国供电,居然还出来吓唬大国。
这种小瘪三式的国家能打断中欧合作?无非是恶心你罢了。
对欧洲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外来合作者,有点小麻烦也不是坏事。好戏还在后头,时间也在中国一边。
小瘪三还会有,但又能怎么样?蚂蚁还能绊住大象?
以前,中国都没有怎么搭理立陶宛,这次,外交部终于正式回应了此事。
赵立坚说得很客气:机制成立9年来,成果丰硕,不会因个别事件受到影响。
翻译:立陶宛算什么玩意?有它没它,地球照样转动,太阳照样升起。
责任编辑:搁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