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
焦裕禄同志手迹影印件“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仰望“焦桐”
■李光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魏联军
奔腾咆哮的九曲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拐了最后一道弯。
岸堤边,“焦桐”枝叶参天、华盖遮阴。根,深扎于泥土;叶,伸展在云际。
那个当初栽下它的人,离开这里57年了。历经风霜雪雨、时代沧桑,它如同一座丰碑,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上。
今天,让我们仰望“焦桐”,追寻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路标。
“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重读写于55年前的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者仍心潮难平。
通讯开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揪心的画面: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这个场景复原于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再现了他刚上任时的情形——
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候车室挤满背井离乡逃荒的灾民。焦裕禄带领县委委员来到这里,他噙着泪向乡亲们鞠躬:“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不能带领大家战胜灾荒,我们应该感到耻辱!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哪!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
家住东坝头镇雷辛庄村的83岁老人雷中江,每每忆起这一幕,总是哽咽难语:“焦书记拉着俺的手,眼里有泪。那场面,一辈子难忘!”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被誉为黄河之滨的精神殿堂: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双破胶鞋、下乡时用过的雨伞……记录着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多天里,靠骑车走路,踏遍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在风里、雨里、雪里、沙窝里、激流里,查风口、探流沙、访农家、问疾苦的足迹。
2014年3月,习主席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动情地回忆:“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专程到过兰考,在干部群众座谈会上,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5年后重访兰考,习主席指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
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焦裕禄精神穿越时空,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最深厚的印记。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董亚娜介绍,兰考焦裕禄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桐”等场馆和景观,近年来成为军地单位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参观者的表情都格外凝重。这份凝重,源于对这个伟大灵魂的崇敬。
豫剧《焦裕禄》中有这样两句唱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只为脸面争虚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贪图私利把百姓坑。”当年,焦裕禄魂归兰考,县城万人空巷,群众挥泪如雨,一跪一叩头:“焦书记,你是为俺们活活累死的!”
“焦桐”不语,坊间有碑。这些场景,足以说明,初心连着民心。
“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今年7月,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上映,该片由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口述改编创作,再次勾起人们对焦裕禄的心灵呼唤。
1963年腊月,焦裕禄顶着狂风大雪,走出县委大门。他说:“大雪封门,我们党员干部不能坐在屋里烤火。我们应该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城关公社梁孙庄,焦裕禄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双目失明。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故事依旧直抵人心。
1990年5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穆青、冯健、周原重访兰考,再度共同采写了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7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此文。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完文章,“文思萦系”,连夜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探访兰考,记者常被两个场景震撼:一个是焦裕禄墓前,前来悼念者接踵而至,各种挽幛、花圈、祭品令人动容;另一个是很多群众家里挂着焦裕禄的画像。
在兰考人民心中,焦裕禄没有走,他还在村头、田间、农舍、牛屋,在乡亲们的夜半梦乡……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长张继焦向记者介绍,自1984年5月14日建馆以来,共有2000多万人前来缅怀参观,尤其近些年,纪念馆成为河南省最“火”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人民为何呼唤焦裕禄?
分明是在呼唤我们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
英魂归去来兮!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是焦裕禄临终前给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
2014年3月,习主席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为什么没脱贫?”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精神富有的兰考县却一直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县领导组织党员干部反思,当年焦书记为了早日根除三害,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不顾重病缠身,用脚丈量兰考1094平方公里的土地,摸清了63个沙丘群、261座大沙丘、84个风口,立志去改变兰考的面貌。我们拿出这种斗志,还愁脱不了贫?
2014年3月17日,该县领导代表全县党员干部郑重承诺,“3年脱贫、7年小康”。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1月11日,兰考县正式脱贫。
兰考脱贫那天,当地群众对焦裕禄的深情,尽付在焦裕禄墓前涌流的泪水中。
如今,焦裕禄生前念兹在兹的“治沙梦”“治碱梦”“治穷梦”,后人已替他了却夙愿;昔日他查风口、锁沙丘之地,早已披绿染翠,成为“生态长廊”和“绿色银行”。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东坝头镇张庄村村委会主任申学风介绍,“焦桐”是焦书记留下的一笔财富,民族乐器产业链已带动4万多人就业,年产值20亿元,泡桐树成了“摇钱树”。
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说,拉二胡曾是父亲的特长,“焦桐”打造的古琴、琵琶把兰考的“焦裕禄之歌”带到了大江南北。
为探索宣传焦裕禄精神新途径新经验,兰考建设了全国首家以英模名字命名的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已承接各级各类班次300多个,培训党员干部16万人次,被中央组织部确定为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也是国家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
为完成好焦裕禄精神的接力,近年来开封市开展了“寻访焦裕禄式好干部”、评选表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等活动。
采访结束,记者再次来到黄河滩头,眺望那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不禁思绪翻滚。
历史长河中,最令人震撼的、感喟的,当属精神的礼赞。
就像黄河之滨那一棵棵扎进泥土的“焦桐”,这样的大树越多,它们的根须扎得越深,我们的党就越强大!
与父亲相处的时光短暂美好
■焦守云
父亲去世那一年,我12岁,对父亲的音容笑貌、对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的印象还是挺深的。
记忆中的父亲是多才多艺的。他将近一米八的大高个,头发总是梳得很整齐,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干净整洁,黑黑的脸庞,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透出坚毅、自信。他会跳交谊舞、会吹小号、会拉二胡、会唱歌、会写文章,称得上真正的多才多艺。
记忆中的父亲是慈爱的。父亲非常喜欢孩子,每次回家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都会高兴地跑出门迎接,父亲就会蹲下身子,背上背着一个,怀里抱着一个,手里牵着一个,有说有笑地往家里走。父亲有病,需要补身子,母亲想办法给他做些好吃的,他总是舍不得吃,端起碗,给我们几个碗里,这个拨些,那个拨些,最后,他碗里也剩得不多了。父亲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就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这样的欢乐时光虽然很少、很短暂,但在我的记忆里却永远无法磨灭。父亲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我们几个,他把自己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块旧手表留给了大姐,嘱咐她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记忆中的父亲是严格的。父亲对我们虽然很疼爱,但要求很严格。他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假期,常带我们到生产队干活,帮助队里捡麦穗、拾红薯,告诉我们劳动最光荣。他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我们的衣服都是大的穿过小的穿,缝缝补补又几年。有时候,我们嫌补丁衣服不好看,不想穿,父亲就会给我们讲他过去逃荒要饭、披麻包片的经历,教育我们不能贪图享受,要艰苦朴素。他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父亲挨过饿,非常爱惜粮食,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我们。有一次,小弟弟嫌窝窝头不好吃,扔在了地上,父亲将窝窝头捡起来,放在火上烤烤,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便扔在地上,然后,弟弟高兴地将窝窝头吃了下去。父亲尤其要求我们不能搞特殊。父亲不仅严于律己,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因为哥哥看了一场没有买票的“白戏”,父亲发了火,不仅严厉批评了哥哥,还把我们叫到一起,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要求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打着县委书记的旗号搞特殊。现在,“不搞特殊”已经成为我们的家风,成为我们家人自觉的遵守。
记忆中的父亲是坚强的。父亲身上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无论多大的困难,他都无所畏惧。在兰考工作期间,父亲的肝病已经很严重了,时常疼得睡不着觉,但他从来没叫过一声疼。为了能坚持工作,他发明了许多与病魔做斗争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压迫止疼”法。每当肝疼的时候,他就会用钢笔、茶缸盖、鸡毛掸子等顶住肝部。每天早上,母亲收拾床铺的时候,都会在被子下面发现这些东西。肝癌晚期,是非常疼痛的,但父亲在住院的时候为了能节省医药费,坚持不打止疼针,就这样强忍着,直到去世。
与父亲相处的时光是短暂的,但也是非常美好的。随着时光的流逝,父亲的形象不但没有模糊,反而变得越来越清晰。父亲的教诲好像就在耳边,父亲的形象始终就在眼前。
学得好是我们的本分”
■周 峰 王千里
今年7月中下旬,河南持续遭遇强降雨,开封境内贾鲁河、惠济河、双洎河多线告急,漫堤、决口、溃坝险情频发,城市内涝,沿线乡镇、村庄、农田多处被淹。
危急时刻,开封军分区组织指挥官兵和民兵,连续5天5夜奋战在抗洪一线,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当年焦书记最大的心愿,也是焦裕禄精神传人的最大追求。”2016年,开封军分区结对帮扶紧挨黄河大堤的开封市龙亭区柳园口乡贫困村大马圈村。
“焦裕禄精神是我们拥有的宝贵资源,离得近是我们的优势,学得好是我们的本分。”开封军分区司令员张嘉雷说。
近年来,以对群众的亲劲、抓工作的韧劲、干事业的拼劲,开封军分区积极开展党建、产业、教育、医疗帮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为大马圈村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和“军民共建文化广场”,援建20座蔬菜大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精神振奋昂扬也是脱贫的应有之义。”开封军分区每年联合帮扶村村委组织“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组建成立舞狮队、舞龙队、盘鼓队、广场舞队等文艺团体,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村风村貌。去年春节,该村盘鼓队还登上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的舞台。如今,大马圈村不仅脱贫摘帽,还先后被省、市表彰为“卫生先进村”“美丽宜居乡村”,实现贫困村到先进村的跨越,军分区驻村工作队也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版式设计: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