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因“双控”而产生的拉闸限电乃至停产的许多讨论见诸于微博、微信群和公众号,笔者将以个人的学理视角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波“双控”针对的,其实是工业限产和停产,但这两天一些地区出现的民用电受限问题,实际上属于笔者之前探讨过几次的行政发包制和运动式治理结合一些地区具体电力机制导致的问题,并不适用在双控的逻辑下讨论。
实际上,这波“能源双控”管控早在八月底就已经开始运行,当时是由云南等地的限产开始的。最开始,在笔者看来,这次的“双控”,只是一次预防经济过热的限产。因为最开始进行限产的,只是被游资大量翻炒的资源型行业和钢铁行业。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双控,以及双控背后的真实政策意图。
所谓的“双控”,是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控制。
在公开资料中是这样介绍的,实行能源“双控”的目的在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绿色发展的经济环境,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来满足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看似佶屈聱牙,但是实际上理解起来是有迹可循的。在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核心话语是“发展”,无论是友好型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发展都是政策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既然如此,那么这所谓的环保、绿色,并非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有这样一个经济学常识是大家都知道的,政府是看得见的手,这在大众语境中通常指的是当出现经济危机时,政府主动干预来化解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危机,实质上都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造成的产能过剩,因此政府干预的最常见理解,就是通过政府举债来将原本过剩的生产释放出来,让经济循环得以继续。但这实际上只自由经济余孽式理解,因为既然进行国家干预,那么就没有道理只干预需求而不干预供,而各种环保指标、环保要求和双控,实际上就是国家干预供给的重要手段。
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都是“萧条——危机——复苏——高涨”循环的再现,产能在复苏和高涨中扩大,在萧条中停滞,在危机中过剩产能得以出清。而产能的出清与淘汰,则必定是遵循保留先进的,淘汰落后的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竞争原则。而淘汰的产能,将会带来包括信贷关系灰飞烟灭、产业工人和其他相关劳动者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就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即通过国家举债来人为拉动需求,防止大规模的破产和失业。
但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落后产能无法淘汰,过剩产能无法出清。因此,单一的只干预经济的总需求,是不能真的解决经济危机的出现的。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世界陷入了大规模的滞胀,就是因为产能严重过剩,但又无法通过经济危机出清,而财政和货币当局为了拉动经济还在加速投放货币期望货币产生购买力,但这并不会导致需求出现实质性的抬升,因此生产实质上还是停滞的,这就表现为宏观上经济增长停滞但通货膨胀抬头,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学界所说的“滞胀”。而滞胀的消除,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里根-撒切尔新政对凯恩斯主义一味托底的放弃。
视角回到我国,实际上08年的世界性金融海啸后,我国也因此上马了大量的落后工业产能,这些产能在其前期产生了有力的“稳增长”作用,但很快就导致了更加严重的过剩,实际上2015年前后我国经济就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危机。
而我国危机的解除,是通过数次“涨价去库存”实现的。通过多次环保督察、能耗达标、能耗控制和环保运动,将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中不够环保的、不够节能的产能予以关停,实现了产能的有序去化。而供给减少了,自然价格反而就上去了。
去产能说的容易,去谁不去谁?标准就是环保和能耗,这些指标的背后则体现的是具体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同一行业内,技术水平越高管理能力越强,那么要素利用越充分、对环境所释放的负面影响越小。也就是说,环保和降控能耗,并非是这一政策的最终目的,这一政策的核心着眼点,还是是稳控产业以实现有序、可持续发展。
上文笔者介绍了“双控”政策,接下来笔者再谈一谈美帝第二次实践“QE”以来的金融业变化。
去年,笔者就美联储与我国的金融政策写过多篇文章,里面其实谈到过现如今美国的金融政策取向,就是“MMT(the modern money theory)”即“现代货币理论”。这一所谓的“理论”其实并不“现代”,也完全谈不上是“货币学”,更根本谈不上是一个“科学理论”。所谓的“MMT”实际上只是为Fed Reserve疯狂印钱背书的邪教思想。下面笔者粗浅的回顾一下相关的概念理论。
货币,实际上是包括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M2)都在内的。基础货币是由货币当局也就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所发明的、带有无限法偿权威的价值和信用符号;而广义的信用货币,则是在具体的生产关系等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结构下,通过实际经济和社会活动产生的,它是基础货币的派生物。
一直以来,广大群众对我国的货币当局有一个误解,就是08年后的几年出现的连年物价飞涨,是央行大规模“印钱”所致。实际上,央行仅能决定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通过一些机制部分的干预货币的派生,但无法控制广义信用(M2)规模。广义货币的大规模派生,是经济过热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广义货币规模大导致了经济过热。
上一次美国发生金融海啸,为了防止大规模的债务破灭产生信用关系破灭和社会关系破灭,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嘴上信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美国经济当局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在这个流动性的注入中,是美联储无差别的大规模收购市场上的有价证券。这是因为美国已经进入垄断金融资本主义社会,他的经济周期已经完全金融化,不再是“萧条——危机——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而是“信贷扩张——信贷收缩”两个阶段,通过人为注入流动性,强行将信贷收缩扭转为信贷继续扩张。
这种强行的“逆天改命”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在工业资本的运行中,凯恩斯干预所引发的失衡还是局部性的,即部分落后产能没有死亡反而与先进产能同时生存。该死的不死当然失衡,但只要重建评价指标,把该死的病治好或者给枪毙了就行了。
然而,金融资本主义的失衡,则带来了更麻烦的问题,失真。金融资本主义在运转时,最重要的是按照“风险”来对不同的金融产品进行定价,风险高的定高价、风险低的定低价,由于微观市场的信息问题,实际上风险与定价是一体两面的,宏观风险的识别依赖于微观上每个金融产品的价格。但市场上的流动性泛滥,这导致金融产品之间整个风险无法识别,这将产生严重的金融混乱,因为真伪信号失灵了。
放在具体案例上,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十年中流动性的过剩导致了美国的“两房”,导致了后来欧洲数国的主权债务危机,而本轮QE也导致了如游戏驿站这样的乐子。在我国,金融品价格信号失灵,导致了恶意内保外贷的万达,恶意加杠杆、疯狂举债的安邦、海航和如今的恒大。这种系统性的混乱,必须用外部权威来重塑秩序(政治权威),我们看到了安邦、海航的高管都得到了股权清零、身陷囹圄的命运,这才是历史的正途。
话说回来,当时关于MMT的讨论中,许多民间经济学家都认为会产生通货膨胀,但笔者当时的观点是不会。或许有人会很矛盾,因为笔者认为MMT有严重的后果,但又不认为会有通货膨胀,这是我自相矛盾吗?
并不是。认为MMT会导致通胀的人,只是简单地看到“钱多了,买的就多了,自然东西就贵了”这种基本的规律,他忽略了经济运行的动态性。今年的真实经济活动是这样的,上半年许多国家经济复苏陷入停滞,不得不纷纷继续依靠中国等具有产能的国家扩大生产,由于中国的产能无比庞大,稍微加大马力就会产生比需求更多的产能,这导致实际上价格根本起不来。我们可以观察到,离岸的商品价格变化基本不大,导致欧美价格腾贵的,是他们自己的经销商和崩坏的国内销售体系导致供给减少,以及疯狂加价的海运行业。
而大规模的海外订单,实际上为我国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根子上我国入世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对美欧出口为最终目的建设的产业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对美欧日的议价能力。即便是到了西方在其他国家几乎找不到有效替代产能的今天,依然没有提价。
那么,MMT就没有后果了?也不是。长期来看,这样没有凭据的肆意印钱,会导致货币当局的合法性受到根本性消解,最终会导致整个金融秩序的崩溃。但老话说得好,资本家会卖出绞死自己的套索,反正绞死是明天的事儿,今天先赚钱。另外,在国际经贸中,美元是具有类似于国家法币的地位,而这种地位是从何而来的?是治理的权力,是美国世界警察的身份。但这种权力与金融法币本身是互为支撑的,滥发法币不啻是自掘根基。
所以,现在事情就很清楚了。MMT之下,美国出口美元得到了一切。通过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充盈,也就导致美国企业现金流充沛,可以大举购买所需的商品、物资等。而美元资本一方面大幅度炒作各种商品原材料和农产品的现货、期货,让工业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飞到了天上,另一方面用即期价格来购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而我国对美的出口,就不得不接受出口卖东西没怎么赚钱,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材料时还得承受涨价了的损失这种局面。
而笔者去年曾在《想彻底遏制中国,美国还有比无限印钱更狠的办法》中预测过,美国的产业政策设计上或许还有更阴险的后招,即通过大规模的印钱,用没有成本的钱来换取中国的工业物资,重建其工业生产能力,并随后通过定向的补贴人为降低其生产成本,确保在关键行业和产业长期压制我国。
美元印刷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般奔流,经济过热来得无比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通过双控限产来踩刹车。笔者通过具体来解说钢铁、煤炭和电力行业等主要工业门类来说明。
对当下的电力行业来说,供给弹性最大的是火电。许多的火电机组平时是以比较小的载荷运行的,是电网的备载,需要时加大运行功率负荷即可发出更多的电。这里面供给的关键是煤。而煤炭便宜、量大、可靠,是最佳的基础能源。实际上大部分国家工业化路径都是建设煤钢共同体开启的工业化之路。实际上煤炭所生成的火电是我国电力的定价基石,而电力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的基础。没有电,什么都没有。
然而从今年初到现在,全球煤炭价格翻了一倍多。如果不限产,那么电力的缺口将产生动力煤缺口,只能通过扩大在国际上的进口额来代替。然而这也只能换来我国工业企业亏损出口。
在发电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我国政府将提供优质的公共治理,稳定社会,畅通商贸,保证企业平稳生产,政府到处寻求廉价劳动力,中国工人付出大量的汗水、听话出活,而中国的国土和大气环境将承受大规模的环境排放。生产出大量的优质工业品钢铁将平价销售给美国,用来帮助美国进行工业品价格兜底,帮助拜登廉价更新美国的基础设施。
这种危险的前景,才是我们“双控”限产的根本原因,才是无论苏鲁粤闽浙诸多企业叫苦连天但经济当局根本不为所动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危险的局面一旦发生,造成这一切的所有参与者,就是国家的罪人、是人民的敌人。
而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是在建设对美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中着重发展壮大的,是面向美欧的需求建立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美欧的深深的塑造。这使得如果不打破常规,则很难对这个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因此,就从这一点来说,双控限产既是对金融形势的对冲,也是未来产业发展进行协同的先声。现今的我们,大量进口“美元”的纸钱,毫无用处,我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建设美好生活。
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发展中,我国经济的空间结构严重不均衡,沿海地区的发达导致了内陆地区的荒芜。如果说像内蒙古西部、青海、西藏等不适于人居的环境,持续人口净流出还可以理解的话,可这些年人口的流动已经让许多环境承载力比较好的地区也变得荒芜。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就是为防止国土空间的严重不均匀,但许多三线建设的成果又渐次荒废。这是由于产业分布的不均衡和空间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而这种不均衡也需要依赖经济结构的重塑,来化解。
节能减排、光伏、风电、储能网络、清洁排放、高新技术工业产业,或许这些并不一定就是未来社会发展绝对正确的方向,但我们选择拥抱他们,因为我们需要变化,我们需要用他们来协同发展,需要他们来重塑结构。告别买办的时代,让辛勤劳动的中国人,中国人民,得享他们的汗水浇灌的果实。
责任编辑:搁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