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终生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他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不仅充分体现在他的科学理论和毕生革命实践中,也高度浓缩在他的诗词创作中。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他在《七律·重庆谈判》中直抒胸臆:“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犀利的词句将人民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圆了人民的梦想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人民的饭碗。而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劳苦大众从没有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1927年在醴陵考察期间,他提出要彻底解决土地问题,重新丈量后,把地主土地收集再重分。同年9月,在湘赣边界,毛泽东发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拿起枪杆子做土地的主人。起义军没有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而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毛泽东特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正如诗中所言,湘赣边秋收起义如一声霹雳,从此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黄洋界保卫战,到“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反“三省会剿”;从“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反第一次大“围剿”,到“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反第二次大“围剿”,都是为了人民梦寐以求的一刻:“分田分地真忙”,使人民真正成为脚下土地的主人。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来未曾成就过的奇勋。”
革命的星星之火,后来逐渐在中国大地成燎原之势。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年9月,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的百姓给毛泽东写信:“毛主席啊,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字里行间洋溢着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以及对共产党、毛主席无比的感激之情。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在毛泽东心中,最牵挂的始终是人民。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925年初,毛泽东自上海回韶山,一边养病,一边从事农民运动。8月,他避开军阀追捕,秘密到达长沙。深秋时节,他独立湘江岸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联想到当时人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重重压迫之下,他在《沁园春·长沙》中不禁发出感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忧国忧民之情激荡在岳麓山间、萦绕于橘子洲头。
1929年4月上旬,蒋桂战争爆发,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毛泽东写下《清平乐·蒋桂战争》,开篇道出关切:“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鞭笞了军阀混战带给人民的痛苦。
解放前,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有种死亡率极高的血吸虫病。解放后,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党中央还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作《七律二首·送瘟神》,这天正是党的37岁生日。第一首描写血吸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又以浪漫主义手法,书写了对人民遭受瘟神之苦的关切之情:“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二首描写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建设伟大祖国的景象:“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最后以诙谐口吻追问瘟神归宿:“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在该诗后记中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疫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充分表达了他消灭瘟疫的坚定决心和对人民健康的殷殷关爱。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被压迫和剥削,处在社会最底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说话有了代言人,利益有了捍卫者。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被充分认识和珍视。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溢在他的诗词中。
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他作《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作品彰显了对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坚强后盾,他对胜利成竹在胸。
这种情感在以后毛泽东的诗笔下表现得更加充分。如“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正如他后来指出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
1936年1月31日,毛泽东从瓦窑堡经延川到达延长县城红一方面军司令部。2月初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时下起鹅毛大雪。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远处莽莽高原和巍巍群山,历史的过往、当前的形势和未来革命前途,一起涌上心头,令他心潮澎湃、诗思迸发。一篇震古烁今的咏雪词《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那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诗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此外,在毛泽东诗词中,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到“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从“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都是我们党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
责任编辑:搁浅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