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学业投身革命,戎马一生矢志报国,104岁老红军张效实——
书生仗剑为吾华
■刘汝山 闫 石
“倘若个人心胸如万里晴空,没有一丝个人打算的云翳,爱护党的利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只知忘我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计较任何个人得失,思想上自然愉快,工作效率也自然会提高。”
——张效实
《牺盟会及新军征战纪实》《革命熔炉》……走进老红军张效实的家,简朴的房间里,书架上摆满了党史、军史类的书籍。斑驳泛黄的书脊,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硝烟。书架窄窄的边缘,摆放着一枚枚勋章。
史书无言,记录着一名老战士的军旅足迹;勋章闪耀,映照着一名老党员的如磐初心。
午后,张效实常静静地坐在客厅沙发一角。那天,当家人把那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挂在他的胸前,老人颤巍巍地举起右手,食指直直地指向胸口。
“书生不羡万户侯,甘赴国难驱倭寇。”8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张效实投笔从戎,为了心中挚爱的祖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戎马一生,一生忠诚。
“国难当头,应赴战场,拿起枪来打鬼子”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上世纪30年代,山西太原街头,一群从东北流亡而来的学生边走边唱,如泣如诉。站在路旁的青年学生张效实被歌声吸引,紧紧攥住双拳,眼眶不禁湿润。
“国难当头,应赴战场,拿起枪来打鬼子。”那一刻,在省立太原师范学校求学的张效实,萌生了参军报国的念头。
1918年,张效实出生在山西文水一户农家。一家人辛苦劳作,勉强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让张效实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张效实读书非常用功,成绩名列前茅。
升入初中后,张效实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深深刺痛着他的心。“亡国之民,不如丧家之犬!”他愤然写下这样的句子,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刻在心里。
省立太原师范学校,是当地学生运动的摇篮。在这里,接触到进步思想的张效实,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随后,又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像一个小小的火把,到各处燃起愤怒的火焰!”加入牺盟会不久,张效实被派往山西平遥县担任村政协助员。在深入农村组织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张效实慷慨激昂地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让群众深受触动,很快发展了600多名会员。
内心爱国之火愈燃愈烈的张效实,一直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其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让张效实对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目光和英明举措心生敬仰。1937年,他毅然中断学业,放弃了高师毕业后立业成家、衣食无忧的前程,奔赴延安,投笔从戎。
“战争不是罗曼蒂克的幻想,而是血淋淋实际的锻炼”
抵达延安,张效实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队和军事队学习。张效实多次聆听毛泽东讲话。他说,每一次都如醍醐灌顶,浑身热血沸腾。在“抗大”,如沐春风的张效实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共产主义信仰的洗礼,树立了甘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的坚定信念。1938年1月,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秋,张效实奔赴抗日战争前线,在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负责干部教育工作。他满腔热忱地将在延安学到的理论知识倾囊相授,却没有得到干部们的积极回应。原来,年纪轻轻的张效实,是前线干部眼里的“学生官”。幸亏团里几位领导干部带头将自己的笔记交给他修改,才帮他解了围。张效实逐字逐句认真修改,提出意见建议,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没有实际经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了解部队情况而搬弄理论,是严重的教条主义。”在卫生连任指导员时,他发现卫生连存在“单纯技术”的观点,号令意识不强。为提高连队凝聚力、战斗力,他不知疲倦地工作,战前深入动员,行军时随时掌握战士思想动态,让连队面貌焕然一新,连队党支部获得“模范支部”的称号。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张效实所属部队在外线作战,未遭此劫。张效实同所有新四军余部将士一样,悲愤满腔。
“战争不是罗曼蒂克的幻想,而是血淋淋实际的锻炼。”张效实深刻认识到,革命道路上容不得革命意志的一丝软弱、一时懈怠,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淬炼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读书人要耐得住清贫,想着报国,不做官迷”
“李闯王进北京,一道宫墙隔断了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不要学他……只有亲密团结,才能更愉快地工作。”1950年,张效实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直工部副部长,先后随队进驻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面对“花花世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警示自己。
那段时间,张效实不顾肺结核、风湿、慢性阑尾炎等多种疾病的困扰,忘我地投入到新成立的人民海军的建设中。他拿出读书人的韧劲,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政治工作业务等方面的学习,摸索总结经验,出色地完成一项项任务。
“理论要与实践反复联系,同吃饭一样,把学习当作无日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张效实一直视精神的富足为真正的富足,在生活待遇方面始终把要求放到最低。
1983年,张效实按副军职待遇离休。至今,他家中的陈设仍十分简朴,一个老沙发,一张旧书桌,一个矮书架,两个铁皮柜,客厅里显得空空荡荡。
“读书人要耐得住清贫,想着报国,不做官迷。”父亲的教导,儿子张伟铭刻在心。1970年,张伟入伍来到东北,被分配到一支环境艰苦的生产部队,抡过大锤,掏过大粪。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张伟从不叫苦叫累,不给组织添麻烦。
如何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如何看待牺牲奉献和成长进步的关系?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会面对的现实问题。张效实曾在个人自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作出回答——
“倘若个人心胸如万里晴空,没有一丝个人打算的云翳,爱护党的利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只知忘我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计较任何个人得失,思想上自然愉快,工作效率也自然会提高。”
这是一名老战士、老党员的内心独白,更是他一辈子恪守的人生准则。
图①:张效实战争年代留影。
图②:张效实上世纪50年代留影。
图③:张效实撰写文章。
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