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月的朝鲜战场上,在志愿军连续5次战役的打击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得不以谈判来寻求停战。由于敌人不配合谈判,中朝军队针锋相对,以打促谈,志愿军总部决定把敌人“打”回谈判桌上来。志愿军第63军第189师第566团奉命在开城以东地区组织阵地防御,并以积极手段将阵地向前推进。
敌人为阻止志愿军的行动,在阵地前沿布设了大量地雷,有方形雷、圆形雷、爆炸雷、照明雷等。第566团多次派小分队去侦察地形,许多战士被159高地前敌人埋设的地雷炸死、炸伤。一时间,如何对付这些地雷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1952年2月的一天,第566团第3连第8班班长姚显儒带领4名战士奉命到敌前沿侦察敌情。临行前,连长特意嘱咐他们,要小心敌人的地雷。为了更好地伪装,姚显儒和战友们反穿棉衣露出白底,头上裹着白毛巾,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去。正走着,姚显儒忽然觉得右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警觉地收脚低头察看,原来有一根细铁丝横拉在右脚前面。姚显儒用手轻轻拨开雪土,看见细铁丝连接着一个绿色铁盒。他转身对战友们轻声说:“可能发现了敌人的地雷,往后退!”然后,他蹲下身观察起来。只见铁盒上有个凸起的小圆柱,约2寸长,好像是雷管引信,从圆柱上拉出3根细铁丝,分别系在不同方向的3棵小树上。他确信,这就是地雷。
姚显儒盯着地雷,心里快速盘算着解决办法。很快,他下定决心——用牙咬。接着,他紧紧咬住铁丝,用力一拽。铁丝断了,可是他的一颗牙也掉了一半。姚显儒顾不上这些,小心翼翼地用手抠开冻土,把地雷起了出来。他向战友们摆摆手:“你们向后退,监视敌人,我要摆弄摆弄这个怪物。如果成功了,咱们就学会了排雷,也就等于拔掉了敌人的蝎子尾巴。如果我牺牲了,留个经验,以后好继续研究。”
姚显儒把地雷放在一处废弃的交通壕里,握住凸起的小圆柱用力向右一拧,没有拧动。他擦了擦头上的汗,暗暗运足一口气,左手托住雷体,又用劲往右一拧。只听“咔嗒”一声轻响,圆柱动了!他轻轻旋转着,把圆柱拧下来,取出黄铜色的雷管,雷体终于分离开了。
姚显儒兴奋地对战友们说:“你们在这里掩护,咱们趁热打铁,我再去抱回来几个。”过了一会儿,他竟然抱回10个平台雷和3个照明雷。很快,姚显儒就教会了几名战士起雷。就这样,敌人漂洋过海运来的现代化“法宝”,被勇敢的志愿军战士制服了。
经过细心琢磨,姚显儒起雷的本领越来越高,不但能对付普通地雷,还能对付地雷阵、连环雷。几个月间,他共起回敌埋设的地雷227个、破坏300多个,并把400多个地雷重新埋到敌军必经之路,炸死20余名敌军。姚显儒被作家魏巍在长篇小说《东方》中作为英雄原型给予生动描写,他的起雷经验被编入排雷教材,载入抗美援朝战争史册。
姚显儒以勇敢和智慧创造出排雷方法,带动志愿军战士破除敌人的地雷阵,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为此,第19兵团给他记一等功,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二级起雷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二级战士”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