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就是美国的一个缩影。
波音烂透了,证明美国烂透了。
什么无视生产质量、质检糊弄鬼、员工吸毒……不只是发生在波音一家企业,美国的传统造船、军工、交通、科研各个领域,都充斥着这样的现象。
上回阿拉斯加航空的波音737为什么会在空中掉机舱门?这台737下线的时候,波音负责质检的工程师就检查出了门框里五处铆钉损坏,报上去让整改,然后“整改完成”,他们怎么整改的?就是用油漆把那几个铆钉又刷了一遍……双方吵了一通之后,继续“整改”,把门拆下来再装一遍,然后装完发现,地上“多了一堆零件”,然后居然就这样“通过”了,飞机就这样上天了……然后在空中爆了机舱门。
所以,波音吹哨人约翰·巴尼特讲的都是实话,比如“飞机的组装过程过于匆忙,导致其安全性受到损害,在多重压力之下,工人甚至会从废料箱中取出不符合标准的零部件,安装到正在建造的飞机上,以防止生产线上的延误”……这些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讲过了。
比如2014年的报道——89项审核中,波音未通过率高达37%,737MAX的承包商spring工程师用门卡测机舱门密闭性,用肥皂水做润滑液……员工吸毒成瘾。
波音曾经是航空工业的巨无霸,是美国制造的骄傲,特别是1996年,波音公司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军用飞机生产商麦道。波音在民用飞机领域的传统优势因麦道系列飞机的加入而进一步加强,也使合并后的波音在民用航空领域的持续领先优势。
但也正是从收购麦道开始,波音开始从一家科技实业公司,转变为“金融公司”,波音需要为它的股东带来更多利润,波音公司的高层更关注他们公司的股价和自己的收入。一个工程导向的公司,开始逐步转变为一个财务驱动的公司。
波音公司的老员工直接受到了这种变化的冲击,他们反映说,曾经一个班组15位质检员的配置,降低到只有一位;曾经有人提出问题就会解决问题的团队文化,变成有人提出问题就会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他们被解雇、降薪或者无视,然后生产继续进行(现在进化到脑后中枪“自杀”)。
资本巨头们以财会的眼光来看待业务,不赚暴利就等于白干,所以美国的制造业也必须金融化。在金融化战略下,波音尽可能将产业链模块化分割,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美国保留设计、总装集成等少数步骤,这样的结果,就是印度大四学生就可以最终承包到安全代码的工作。
波音过去几十年其实都没有推出什么新产品和技术,无非是把过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老机型修修补补。为了容纳更多的乘客,引擎所占的面积更小了,起落架位置更低了,牺牲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自2016年以来,波音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空中事故,销量急剧下滑,波音为了维持股价,不得不大量回购,甚至借钱回购。每一轮回购,每一轮炒作,波音的总市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拉升。比如说注销了5% 的股票,但是股价上升了10%,显然总市值就会上升。这样,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就得到了全A,超额完成任务。奖金加分红,往往还有股权激励。以股权激励的名义。整个管理团队和董事会都成为了硕鼠,在把公司掏空。
于是波音公司从美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就顺利转型为一家金融导向的为高官的自我利益服务的“金融公司”。
代价是什么?是美国航空工业和美国的国运。
波音的股东高管们挣得盘满钵满,但企业却日益衰败,开始彻底沦为一具为资本操控、吸血的老僵尸。
这种事情,在美国的整个工业工程体系中司空见惯,大家还记得美国火车和铁轨几十年不修、不更新设备,铁轨歪歪扭扭、每天都有两三辆脱轨翻车吗?
别说民用工业了,最该严谨的军工产业,还不是屁事一大堆,大家还记得美国核潜艇钢材数据造假几十年了吗?大家还记得美国军舰“好人理查德号”是怎么在半天之内烧成“熟人理查德号”的吗?大家还记得去年美国平均一个月摔一架军用飞机吗?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合格的工程师和生产线了。
前几年小日子记者参观美国的核弹基地,发现这里的美军工程师到处都是酒鬼、瘾君子,核弹头壳子瘪了直接用锤子敲、用胶带缠,差点把小日子记者吓死。
大工业,不止是帝国的缩影,还是帝国的灵魂,你回顾一下帝国“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时代……其实是整个帝国从上到下最爱国、最集体主义的时代,蓝领工人充满自豪,女性为国家生产炮弹,孩子们以参军、当工程师、报效祖国为荣。
“曼哈顿计划",靠的是全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军人一心报国、众志成城、几十万人如臂使指的集体主义。
“自由派"心目中的那个自由、开放、包容、个性化造就的那个“强大美国”,其实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强大的美国,其实是那个万众一心搞工业、集体主义盛行的美国。
现在,美国的灵魂其实已经死了。
正是唯利是图嗜血疯狂的资本主义、纵欲散漫追求无底线“个性化”的自由主义杀死了美国。
责任编辑:小之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