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中央军委认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参加过北伐战争,领导了渭(南)华(县)起义,先后担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1931年10月,刘志丹与谢子长等领导开辟陕甘边苏区。1936年他率部参加东征,4月14日在山西中阳三交镇战斗中牺牲。
良师熏陶入革命
刘志丹,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省保安(今志丹)县金汤镇。他成长于新旧制度更替、军阀官僚混战的时期,一直目睹家乡民不聊生的景象,对广大劳苦群众十分同情,对旧势力逐步产生了仇恨。因此刘志丹立志发愤图强,勤奋学习,发誓一定要改变社会上不平等的现象。1922年,19岁的刘志丹来到离家六七百里的榆林,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并在这里找到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在当时文化落后的陕北高原上,榆林中学是唯一一所中学,也是陕北地区的最高学府,校长杜斌丞是位爱国人士,他主张改革校政,聘请了魏野畴、李子洲等进步教师来校执教。魏野畴、李子洲都是共产党员,他们自从来到榆林中学后,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普及新文化,将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同学们中的威信很高,很有影响。刘志丹入学后,深深受到这些进步教师的影响,老师们也十分爱护刘志丹,经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思想和学习。在学期间,刘志丹接触到了《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初步了解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理,革命意识逐步觉醒。恰逢此时魏野畴帮助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刘志丹由于能力出众很快当选为会长。当选会长后,刘志丹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推销革命书刊、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时事研究会、剧社和画社等团体,开办平民小学等等,不但活跃了革命氛围,还借助各种活动普及了革命思想。后来,陕西学生进步组织共同社发展到榆林,他还成为了共同社的骨干成员。1924年冬,陕北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刘志丹光荣地成为了榆林中学的第一批团员。不久,榆林地区建立了中共组织,他随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刘志丹的觉悟更高一步,眼界更加开阔,对各种活动的领导也更加得力。当年7月,刘志丹在参加共同社的会议时为大会题词:“共进!共进!同志引着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者进攻!不惜牺牲,杀开血路!前途自有光明与幸福!”
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广州成为全国的革命中心。1925年秋,中共组织决定选派刘志丹等去黄埔军校学习。是年冬,他抵达广州,于次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他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这实现了他立志从军报国的心愿,他决定“走最艰难的路,挑最重的担,过最紧张的生活”。在校期间,刘志丹刻苦学习军事知识和革命理论,个人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他还能够经常听到周恩来讲课,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的理论,这些对他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除了积极学习,他与政治教官恽代英、萧楚女,政治部宣传科长王懋廷及留校工作的第一期学员陈赓、唐澍等结下深厚友谊,在他们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北伐战争中的刘志丹。
1926年秋,黄埔军校毕业后,刘志丹参加了北伐战争,被党组织派往冯玉祥驻陕总部任组织科长。冬,他被派往国民军联军第4路军马鸿逵部,任党代表兼政治处长。马鸿逵部大部分为回民,骑兵较多,刘志丹到任后积极对马部展开说服工作,指出:参加革命的军队,就要有革命的行动。经马鸿逵同意后,他在军、师、团、营逐级建立政治工作机关,传播革命思想,重新整顿军纪,开展新式练兵。经过一系列努力,这支部队战斗力迅速提高,后来在解围西安、东出潼关、会师中原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1927年春,刘志丹作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代表前去收编正在豫西山区作乱的吴佩孚残余刘振华部。刘振华阴险狡诈,不肯接受改编,但又不想得罪冯玉祥,企图用金钱收买刘志丹,好让刘志丹在冯玉祥面前说好话。刘志丹义正辞严地驳斥了刘振华的阴谋,使刘振华不得不接受改编。
渭华起义建武装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6月,冯玉祥也追随蒋介石反共,采取措施将在其部工作的共产党员清除出去。刘志丹等人周转脱离冯部,来到武汉寻找中共组织。根据组织指示,他回到陕西,开展上海和豫陕间的联络工作。9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陕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组织武装起义。1928年1月上旬,以潘自力为书记的陕西新省委成立。新省委成立后,发出通告,强调武装部队起义必须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依托在建制上接受军阀李虎臣收编、实际上由中共控制的新编第3旅许权中(中共党员)部积极准备起义。刘志丹、唐澍、谢子长等被派往该旅参加领导工作,刘志丹任该旅参谋主任。
刘志丹到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革命影响,积极筹备起义。他在部队驻地洛南三要司和河南卢氏一带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号召广大农民反对土豪劣绅,公开处决几个土豪恶霸,革命影响迅速扩大。随着革命局势发展,省委决定首先在革命形势较好的渭华地区发动起义,成立陕东特派委员会。1928年4月6日,根据省委关于渭华暴动的《行动大纲》,具体制定了起义计划。5月上旬,唐澍、刘志丹率部撤离潼关,开赴华县高塘,与前期渭南镇已经爆发起义的农民部队汇合,正式宣布起义。6月,盛况空前的军民联欢大会在高塘举行,正式宣布西北工农革命军的诞生,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前敌总指挥,革命力量近千人。刘志丹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想不受穷,只有起来闹革命!”工农革命军成立后,立即发出布告,宣扬“我们要做主人翁,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过成好光景。”这次起义和工农革命军的建立使革命影响迅速扩大,在短时期内,东起少华山,西至临潼县,南靠秦岭,北到西(安)潼(关)公路200平方公里地区的反动政权基本被消灭,革命形势热火朝天。
渭华起义大大震动了敌人,他们开始了疯狂的反攻行动。从6月上旬开始,反动武装先后对渭华地区发动3次大规模军事进攻,但前两次均被起义军粉碎,第3次在宋哲元的指挥下,共3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革命军进攻。由于敌人此次兵力过于强大,起义军无法实现之前转移至陕北的计划,被迫向南山撤退。刘志丹在高塘附近骆驼渠的半坡上,指挥部队与敌人的一个师展开了作战。骆驼渠是革命军的前沿阵地,面对数倍于革命军的敌人,刘志丹镇定自若,在指挥部队英勇阻击敌人的同时,掩护司令部和伤病员撤退,成功完成了击退敌人进攻的任务,革命军于22日撤退至洛南两岔河。此时敌人趁革命军立足未稳进行了疯狂进攻,革命军最后只能被迫转移至蓝田山区,只剩下不到200人,起义最终遭到失败。后来,刘志丹总结起义的失败教训时,认识到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他说:“以武装的革命对武装的反革命,就必须有枪杆子。”关于如何建立武装,他认为:“一是农民武装;二是到国民党军队里去搞它的武装,拉出来作为革命的武装。有了武装,党就能领导农民,开展游击战争,闹土地革命,以此为基点,逐步向四面扩展,建立红色根据地,最终将革命推向全国。”
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回到自己的家乡保安,积极开展兵运活动。他和几个革命同志一起,将保安的民团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在民团内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把民团变为人民手中的武装。1931年,刘志丹先后打入军阀苏雨生内部和陈珪璋内部,打算发展革命力量,但都遭到了失败。他并未灰心丧气,在随后的数月中,在南梁地区拉起了1支300余人的队伍。10月份,他率部与陕北支队在合水县灵经庙会合,组成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1932年2月,同盟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和刘志丹先后任总指挥。同年底,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
三反“围剿”军威壮
第26军成立后,经过刘志丹等共产党人的近半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虽然经过陕西省委执行的“左”倾错误而导致严重失败,当时作为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刘志丹还是坚持不懈重建部队、扩大武装,利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剿”。1933年11月,陕甘边和陕北被划分陕北、南梁、照金等3个战略游击区,成立第1、2、3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将军事总后方转移至南梁。11月7日,红42师在莲花寺成立,刘志丹任师参谋长。
11月中旬,红42师开进南梁。次年1月,刘志丹接任红42师师长。担任师长后,他狠抓军事训练,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随时做好迎击敌人斗争的准备,部队的全面建设也有很大进步。此时,驻陕的第17路军杨虎城怕红42师壮大后对其造成威胁,便纠集陕甘军阀万余人分8路对南梁进行第一次“围剿”。根据地却面临兵力不足的情况,红军主力加地方武装只有1300余人,敌我兵力较为悬殊。刘志丹冷静分析了敌我情况,找到了敌人平分兵力的弱点,决定集中我优势兵力攻其一,以南梁、照金游击队分别牵制、疲惫西、南线之敌,先不管东、北线的敌人,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总预备队王子义团,将敌人拦腰斩断然后各个击破。
◆国画《东征中的刘志丹》。
为实现这个计划,刘志丹机动用兵,率部在敌人外围周旋,专找敌人的小股力量打,集小胜为大胜。2月上旬,刘志丹率部突破敌山河一带防区,先后歼灭瑶曲民团、小石板民团、店头民团,返回南梁少时休整,然后向洛河川进军,看似欲与陕北红军会合,却进入保安县,而后突然向西北袭击蔺家砭,歼敌1个营和1个骑兵连,接着部队向西南攻击庆环民团,突然转而向李家梁进攻,再歼敌1个骑兵连。红42师在反“围剿”作战中忽东忽西,飘忽不定,敌人疲惫不堪,锐气大减。加上刘志丹经常率部偷袭夜摸,使得敌人整天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红军趁敌疲惫展开围攻,敌人队形尚未来得及展开就全军覆没。这一连串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红军的第一次“围剿”,刘志丹也在此次行动中总结出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分而歼之”的战术原则。
第一次对陕北根据地“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亲赴太原和西安,调动5个师约4万人的兵力发动了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企图将红军彻底消灭。
面对十分危急的战争形势,刘志丹亲自制定了粉碎敌人“围剿”的计划,决定将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破敌人的进攻,作出以少数兵力牵制南线敌人,将主力撤出南梁,集中到北线,打退进攻陕北根据地敌人的部署。战争开始后,他率领红军离开南梁向北,攻克安塞全县。然后长途奔袭直逼定边、安边、靖边,在靖边歼敌1个营,向东消灭绥德1个团。这时,北线之敌均被红军打垮,南线之敌被迫撤退。至此,红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经过此次反“围剿”,红军发展兵员超过7000人,建立了20余个工农民主政权,使陕北和陕甘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
1935年8月,国民党调集张学良东北军主力、中央军的一部分约10万人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他们妄图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将此地的红军消灭,使中央红军失去落脚点。
◆刘志丹旧居。
为打破敌人新一轮“围剿”,刘志丹以第26、27军前敌总指挥的身份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组织制定作战方案。决定先发制人,首先在东线给阎锡山以迎头痛击,然而再打退北线的东北军。会议结束后,刘志丹集中2000名精兵,出征攻打晋军。他首先利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全歼木家塬守军,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然后他又率部在金浦蓝沟消灭晋军1个团。阎锡山听到自己损失两个团的兵力,立刻下令其余部队返回山西。东线胜利后,刘志丹回师与留守部队会合,集中兵力攻打横山。在行动途中,突然接到军委命令,要求部队开往永坪镇与徐海东的红25军会师。9月17日,红25、26、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部队合编后参加劳山战役,刘志丹参与指挥战役,这一仗共歼灭东北军1个师部2个整团,击毙师长和参谋长各1人,俘敌3700多人,取得红15军团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胜仗。
英雄陨落百将哀
正当反“围剿”胜利的重要关头,王明“左”倾错误开始在陕北恶性蔓延。受此影响,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刘志丹被捕入狱,被污蔑为“右派”“反革命”。此时,中共中央、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经过战略转移抵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得知陕北正在进行错误的肃反后,立刻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经过审查,刘志丹等人于1935年11月初全部被释放。不久,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统辖西北革命武装力量,成立第28军,刘志丹先后被任命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副主任(周恩来兼主任)、红28军军长、红军北路军指挥和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
1936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组织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以配合全国人民抗日救亡形势。中央决定,派红1军团和红15军团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积极准备东出河北、察哈尔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蒋介石为抵抗红军进攻,调遣10个师会同阎锡山部拦截红军去路,又同时命令东北军和第17路军进攻陕甘红军后方。为粉碎蒋介石的阴谋诡计,中共中央命令刘志丹和宋任穷率领红28军担任侧翼,从佳县以北渡过黄河后插入晋西北地区,配合红一方面军迅速打开通向抗日前线的道路。
◆1943年毛泽东为刘志丹撰写的题词。
刘志丹率部在进军途中,受到了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人听说是刘志丹带领红军来到,专门从十几里地以外跑来看望他,他的宿营地经常被前来慰问探望的群众挤满。部队到达这些地方积极开展扩红工作,很多青年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刘志丹的部队,使部队力量进一步扩大。3月,红28军攻克神木峁镇,部队开始准备渡河。刘志丹在群众的帮助下,经过仔细考察,最终选定在通往山西兴县的沙峁头渡河。3月底,部队胜利渡过黄河,随即摧毁了罗峪口国民党指挥部,然后部队向兴县黑峪口、康宁镇前进,一路上连战连胜。当部队进至山西临县白文镇时,接到中央指示,命令红28军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前进,相机攻占中阳三交镇,以达到牵制和调动敌人的目的。三交镇是山西中阳的一个重要渡口,有国民党一个团防守,周围都有坚固的工事。接到指示后,刘志丹立刻率部出发,按时抵达三交镇附近。
◆习仲勋为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题词。
4月13日,红一方面军首长下达了消灭三交镇国民党军的命令。刘志丹在战前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强调:“我们每一个指战员要切实注意千万不可轻敌,我们离开主力较远,单独作战,周围都是白区,群众基础弱。对每一点情况,每一个村庄的地形,都要详细摸清,不容许有任何麻痹疏忽。”4月14日,红军围攻三交镇的战斗正在进行,由于刘志丹一直在指挥所指挥作战,导致过度疲劳,一直也不肯休息。大家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却笑着说:“不知怎么一回事,枪一响,一点儿也不困了。”此时他得知第1团进攻不太顺利,便与宋任穷商议,让宋留在指挥所掌握全面情况,他自己来到第1团指挥所与指战员一起研究破敌方案,指出:“这次战斗与河东军的安危有关,要号召每个共产党员拿出最顽强的毅力,狠狠打击国民党军,争取战斗的胜利。”当日午后,刘志丹正在前线阵地全神贯注指挥部队发起冲锋时,忽然敌人机枪射来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胸,他顿时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警卫员惊呼一声,扑了上去,大喊:“军长!军长!”刘志丹凭借毅力清醒过来,断断续续告诉身边的人:“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话音未落,他就停止了呼吸,时年仅33岁。
◆周恩来题词。
◆朱德题词。
听到刘志丹壮烈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深感悲痛,相继为他题词。毛泽东为他挽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万,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也称赞他为“红军模范”。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5月,党中央决定把刘志丹的故乡保安县改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有刘志丹陵园。2009年9月14日,刘志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责任编辑:小之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