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几乎是把悬疑的家当全部平移到《误杀》系列和其他单品(《消失的她》),而极具声望的《唐探》系列越来越被塞入许多“更庞大的东西”:《唐探3》是抗日战争与呼吁和平,《唐探1900》是晚清屈辱、抗美反美与民族自强。
总之,带有鲜明的“被插手”的味道(从第三部东京篇开始也确实有“国家队”的身影),毕竟唐探宇宙这个ip概念是流量担当。
这倒是符合他和万达的战术,可以类比于2020年的网剧版《唐探》第一部,前八集是白月光,后四集是六便士——名利双收两不误,这是我一直相当佩服陈思诚的地方。
大过年的春节档,一会儿让日本人给咱下跪(唐探3),一会儿黄种男配白种女、甚至还怀上了孕(唐探1900),陈思诚真的太懂也太会了……
如是作风放在张某某等老一辈“第五代”导演身上那是想都不要想。
《唐探1900》这部电影如果从悬疑片的角度恐怕确实给不了高分,所以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主创会把它定位为番外性质的“前传”,真正重磅的剧本设计也许会留给《唐探4》,毕竟第四部需要接住并延长第三部捅破窗户纸的“Q”组织的剧情轨道。
但是如果不严格以悬疑片的标准去审视《唐探1900》,那么其实可观度我个人认为还是蛮高的。
在商业片的内核下,这部电影还是尽可能的用一群人设明亮、血肉清晰的人物以及匹配历史时间线的剧情,尽量的交代出了一个厚重的现实: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因何而来?
为什么当时全世界的华人都在从世界各地给反清的革命党人“投资”、冒着生命危险给革命党人送炮送枪?因为,即便是资产阶级也无法再忍受晚清王朝这个在当时完全高度“地主化”的腐朽政权。
当时间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土地兼并已难用“严重”形容,而是恐怖。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由于土地是一切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耕地不足和越来越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的情势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调,进而引起通货膨胀,突出的表现是南方人的主食大米价格上涨。
康乾时期米价便只升不降,到十九世纪后期情势愈加恶化,“1899年闽浙总督报告,福建米价因多方原因猛增至每石7000多文(70钱)”,比一个世纪前的数字增长了十倍多。
任何一个区域里一旦诞生地主阶级,或是领导集体“地主化”,那么一定会导致阶级压迫与生产力的停滞。
地主阶级之所以落后、且这种落后不仅是较之无产阶级也是较之资产阶级,就是因为其占有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料的重复性。
资产阶级尚且会出于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考量而不断扩大再生产,但地主老财们会做的就是守望着大片农田,用粮食控制佃农。
地主想要生存,只有对下(内)欺压佃农,对上(外)依附更强大的军事与经济组织。
所以之所以,清王朝覆灭十余年后,蒋介石治下的国民党会被称为“背叛革命”、“历史倒退”。
蒋氏国府在“金融外卖”的情况下实际恢复了地主阶级法西斯统治的实质,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敌人,同时也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敌人——唯二拥护蒋氏政权的,只有江浙的买办财阀与海上的西方帝国主义。
同样的,现代以来,但凡想要泼污解构包括土地革命在内的中国先进革命史的人(尤其是80年代开始崛起的文人们),一定多是从为地主翻案入手。
说回晚清。
正因为土地兼并造成的生产结构单一和生产力低下,不具备先进生产力也不被允许参与先进生产力即“先进可能”的农民阶级,被完全的抛弃和拒绝于一切政治叙事中。
拿赈灾来说,清朝是历朝历代中自然灾害的多发王朝,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中,有统计表明其中有九十二年发生了旱灾,一百九十年发生了洪涝灾害——然而,清朝不论中央还是地方,各地衙门官员在历次赈灾救济时的主动性实在无需多言,贪污灾粮济银、放任饿殍遍地、无谓饥民流离……除了政治体制层面的腐化风气,更多正是出于对农民阶级“于生产无用”的了然。
这个时候,再加上帝国主义名目繁多的不平等条约的压迫(清廷转嫁危机于黎民)、苛捐杂税的暴涨、人均耕地面积的压缩,向外寻求生计就成了底层农民的出路。
恰巧,在这一点上,清廷和美国政府同样达成了一致。
以1868年的《蒲安臣条约》和1872年李鸿章与格兰特会面作为标志性节点,清廷需要“疏散释压”国内的起义压力,美国则需要廉价劳动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添砖加瓦,双方一拍即合,数万华人劳工被送去了大洋彼岸,造就了“铁路每推进一英里,就死去三个华工”的悲惨历史。
总包商老板曾说:
能修建万里长城的民族,当然也能修铁路。
然而,不论是此岸的万里长城还是彼岸的美国铁路,磊砖瓦砾之下均是史册无名的累累白骨……
这里提一嘴,周润发饰演的白轩玲最后在法庭的演讲一镜到底气势如虹,堪称全剧高潮,而发哥90年代曾赴美参拍胡金铨执导的《华工血泪史》,可惜胡金铨1997年逝世而未能拍出。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抗压能力强”、“擅长内卷”、“拼命不要命”、“好脾气”的华工们,一登陆就成了资本家们的最爱。
相比于动辄成立工会、热爱罢工游行的爱尔兰移民和意大利移民,华人劳工们在短时间内创造了包括太平洋铁路在内的诸多工业奇迹,也招致了白人底层劳工们的敌视。
毕竟“罢工你不行,内卷第一名;游行你不干,减薪你照干”,能不招老白男恨嘛(太讽刺了)……
这就构成了《唐探1900》的两条剧情主线:华人劳工与爱尔兰劳工的斗争,清廷与革命党人的斗争。
但是当你仔细审视这两条主线,你会发现其实它们说的是同一件事情:阶级斗争。
也就是马克思说的: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当这两条剧情主线屡屡交织在一起时,也便诞生了影片许多令人动容的场景。
比如身怀飞刀绝技的费洋古,却从未将飞刀对向自己的同胞(即便被四人痛扁时);比如片尾身着现代服饰的郑士良与头束长辫的金陵福驻足航船眺望,一幅新旧时代、新旧中国、新旧面貌的对比赫然出现——可是,即使云泥之别的二人,却在茫茫大海上凝聚着同一种情绪:他们都爱着中国,他们都渴望一场叫做“革命”的魔术。
很多人认为费洋古临终前的那一句“救中国”很尬很突兀,甚至嘲讽“啥救中国啊,他应该说救大清吧”——但是,救中国就是救中国,费洋古并没有说“救大清”。
原因就藏在他死前一搏的刀枪互捅之中——那一句“刀快枪快”,宛如初至旧金山时面对高楼大厦的那句“美利坚…不过如此”,又好似明明精通英语的他,却非要洋人给他翻译……
这是落后时代中,中国人最后的尊严。
大清亡了,圆明园亡了,老佛爷亡了,但是中国人不会亡。
这个民族终究需要也必然会拥有比飞刀更强大的火器,但一代又一代人以刀噬枪的魂魄,是远比火器要更为浑厚的精神力。
当貌似死死忠于清廷的费洋古向反对清廷统治的郑士良诉说终言时,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几乎托出了。
历史的使命(民族自强)和任务(工业化),清廷已无法完成,海外华人亦无法完成,国际资本(威曼先生)更是不可能真心“帮助中国”……
只有依靠中国最深埋进泥土尘埃里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那一场“最伟大的魔术”,才有可能“救中国”。
这同样是《唐探1900》隐晦指出的真相:我们谁都靠不住。
依靠清廷吗?八国联军一到,老佛爷立刻携帝出逃,试问四万万黎民何处逃?
依靠海外华人吗?白轩玲不可谓不“高大”,但干的依旧是贩卖鸦片、大开妓院、争抢土地的地主阶级剥削玩法。
依靠美国吗?白轩玲走出法院的那一刻,镜头完整无误的交代了他背后庭壁上的三座石像:孔子、摩西、梭伦,这成为了全剧最大的讽刺:象征「人人生而平等」价值观的地方却诞生了数不胜数的歧视性法案。以十九世纪末出台的《排华法案》而言,虽然早已被废止,但长期以来它的“精神”仍一直是《美国法典》的重要部分:法典第8篇第7章题名就是明晃晃的“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也是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15章里唯一一个完全针对一个特定国籍或族群的章节。尤其,在特朗普搅动美国政坛的这十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针对包括华人在内的外裔的政治攻击必然会力度更大。
依靠国际资本吗?从《唐探2》到《唐探1900》,从控制世界的“Q”组织,到操纵美国“民主政治”的幕后资本玩家威曼先生(且装束是一身犹太打扮),秦风在东京监狱里的“你有你们,我有我们”是最好的注解:与野蛮人合作无异于自杀,只有中华文明——先进的中华文明,才可能对抗实力雄厚的国际资本。
而源远流长、精华与糟粕并蓄的中华文明想要先进乃至永葆先进,唯有革命。
革命不是从天而降的,革命事实上也是没有预知性的,革命更是难以投机和伪勇的。
用《潜伏》里余则成的话说:
战士们都是百炼成钢……谁能知道,将来我们的坟墓上是鲜花还是狗屎?
革命,就是让中国变得更好。
而革命的中国,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
责任编辑:小之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