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首月,特朗普便以闪电动作开启美国新一轮“能源革命”。
1月20日,特朗普就职首日便宣布美国进入“国家能源紧急状态”,来了个能源政策180度大转弯。
撕毁环保法规,退出《巴黎协定》,叫停电动车补贴……一套“组合拳”让美国的能源政策狂开“倒车”,也让全球瞠目结舌。
2月14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成立美国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推动贯彻自己的“能源新政”。
这场高举“美国优先”大旗的“能源革命”,究竟是重振经济的“强心针”,还是逆流而行的“政治毒药”?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
能源“三板斧”:松绑、退群、砍补贴!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特朗普的“能源革命”思路,那就是:让传统能源再次伟大!
传统能源产业大松绑。
特朗普上任首日便宣布“国家能源紧急状态”,主要目的就是试图绕过国会拨款限制,强推传统能源开采。
他上任后即签署行政令,解除了拜登政府所有海上钻探禁令,加速联邦土地租约审批,甚至动用《国防生产法》推动能源生产。
拜登时期长达320天的钻探许可证审批周期,被特朗普大幅缩短。
同时,特朗普推动美国环保署实行更加宽松的监管政策。
例如,他废除了环保署新建发电厂的排放标准,允许燃煤电厂无限期运营。
一夜之间,美国传统能源产业似乎再次进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清洁能源政策大翻盘。
与传统能源产业的“春风得意”相比,美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则“寒气渐浓”。
特朗普上台后,对拜登政府的清洁能源政策搞了个大清算,几乎全面推翻拜登的绿色政策。
特朗普撤销了电动车强制令,废止了《通胀削减法》中总计3690亿美元清洁能源补贴,还取消了电动汽车购置税减免。
此举导致了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股价暴跌,让“第一兄弟”马斯克也颇感无奈。
与此同时,特朗普主张大力振兴美国传统汽车工业,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
他表示:“我们将再次在美国生产汽车,速度是几年前没人能想象的。”
此外,特朗普的大刀还挥向了美国的环保部门,环保署的预算被削减了67%,气候特使等23个环保相关职位被撤销。
美国的汽车生产线。
国际气候治理大撤退。
质疑气候变化是特朗普一贯的立场。
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就作出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让世界为之震惊。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重返国际气候治理平台。
但此番特朗普卷土重来,就职首日便签署行政令,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脱离了国际气候治理的核心框架。
这不仅意味着美国自身将不再遵守减排义务,而且美国也很可能不再向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气候援助。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美国的“退群”“弃约”行为将导致国际气候治理目标更难实现。
美国的行为还容易引发他国效仿,给国际气候治理造成巨大冲击。
这种做法的本质就是“美国优先”下的“气候单边主义”,是短视思维和霸道逻辑共同作用的产物。
特朗普能源“大动作”背后的“小算盘”。
特朗普力推“能源革命”,主要算了“三本账”。
经济账。
特朗普的逻辑简单粗暴:油价跌→通胀降→美联储降息→股市涨→选民笑。
当前,美国CPI中13.5%的权重与能源直接挂钩,压低油价成了“最省力”的控通胀手段。在特朗普的算盘中,油价降1美元,CPI就能压0.1%。
而传统能源成本低、产业链成熟,短期还能快速拉动就业,尤其是在共和党铁票仓的“石油州”最为管用。
因此,传统能源产业链(如燃油汽车制造业)的“复活”,也被包装成“拯救11.7万个岗位”的爱国故事。
霸权账。
尽管美国已稳坐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宝座,但特朗普的野心不止于此。
他要的是让能源成为外交筹码,重塑全球能源权力格局,稳坐全球“能源霸主”。
为此,特朗普一方面压俄逼欧: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增产打压油价,进而减少俄罗斯的能源收入;逼欧洲用美国液化天然气填补俄气缺口,稳稳拿捏欧盟能源命脉。
另一方面,特朗普有选择地冷落中东,减少对沙特的石油依赖,腾出手全力支持以色列。
“石油即武器”的地缘策略,被他玩得风生水起。
政治账。
传统能源巨头是特朗普的大金主。
据《华盛顿邮报》《政治报》等多家美媒披露,仅页岩油企业就为特朗普的竞选活动捐赠超2亿美元。
由此观之,特朗普上任后推出激进能源政策就不足为奇了。一系列操作,都可以帮助他迎合传统能源行业的金主,稳固政治地位。
特式“能源革命”面临“四重阻力”。
特朗普“能源革命”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步步惊心、阻力重重。
制度阻力。
特朗普的“能源革命”虽以行政令形式快速落地,却面临美国制度体系的多维阻击。
一方面,环保组织在穷追猛打。
近期,美国多个环保团体依据《国家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等发起诉讼,指控新政“规避环境影响评估”“损害公共健康”。
例如,撤销北极保护区钻探禁令被指违反联邦土地管理局的法定程序。若新政被认定“滥用紧急状态权”,则可能遭遇违宪裁决。
另一方面,民主党采取了“拖延战术”。
在国会中,民主党通过控制参议院拨款委员会,阻挠特朗普申请用于补贴油气开采的财政资金。
例如,《国防生产法》虽授权总统动员工业产能,但具体拨款需国会批准,而民主党以“加剧财政赤字”为由拒绝放行。
资本阻力。
特朗普试图以行政力量扭转能源市场规律,却遭遇市场的当头棒喝。
一方面,传统能源产业出现“增产悖论”。
尽管联邦土地租约加速释放,但美国页岩油企业增产意愿低迷。
2025年1月,美国原油产量预计仅增长33万桶/日,远低于特朗普宣称的“百万桶级”目标。
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低于页岩油开采成本线,企业并无扩张产能的意愿。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传统能源行业的金融资产市场出现了避险情绪。
近期,美私募基金加速抛售与传统能源绑定的资产。2025年1月,能源类并购咨询量激增200%。
投资者主要担忧的是,“特朗普关税”叠加“油价波动”将加剧回报不确定性。
美元走强与美债利率高企也进一步抑制资本流入能源领域,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迫使部分中小型油服公司裁员减产。
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则涌现“撤退潮”。
电动车补贴取消后,美国消费者购车意向指数骤降40%,致使通用、福特等车企推迟电动化投资计划。
日韩电池供应商LG新能源、三星SDI股价更是单日跌幅超4%,多家企业暂停在美建厂计划。
风电行业也遭遇“政策急刹车”。
联邦土地租赁审批冻结后,全美23个在建风电项目面临停工风险,项目建设方集体转向游说共和党议员以求“政策回旋”。
国际阻力。
目前看,特朗普的“能源民族主义”不仅不会让美国的能源霸权稳如泰山,反而会加速全球能源秩序的重新分化。
OPEC+进行了“软抵抗”。
尽管特朗普要求OPEC在2025年4月退出减产,但沙特与俄罗斯达成默契,仅承诺“渐进式增产”,实际日均产量增幅不足协议量的60%。
实际上,此举既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又维持油价在70美元/桶以上,保护了两国财政平衡。
欧洲准备了“绿色反击”武器。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届时欧盟将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而美国产品或因碳排放强度高,面临每年超5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同时,德法主导的“欧洲氢能联盟”加速推进,计划到2030年将绿氢在工业能源中的占比提升至20%,这将进一步压缩欧洲对美国天然气的需求。
中东采取“向东看”战略。
沙特阿美宣布与中国石化合作建设辽宁炼化一体化项目,协议金额超100亿美元。
同时,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加大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投资,意在对冲美国政策风险。
国内阻力。
特朗普的能源叙事在国内遭遇了科学和民意的“双重审判”。
一方面,2024年被称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1.5℃。
这一点,美国民众也有切身体会。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告,若特朗普政策全面落地,全球温升或在本世纪末突破3.2℃,并触发不可逆生态灾难。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1850-2024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哈佛大学也有研究显示,放松环保监管可能导致全美每年新增1.2万例哮喘病例与3000例过早死亡。
美国环保署也称,特朗普的新政将对美国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美国的地方政府也对特朗普的“能源革命”质疑不断。
在特朗普当选两天后,加利福尼亚州便召开特别会议,探讨“如何保护其进步政策免受新政府影响”,该州也正准备对总统环境政策“开倒车”的做法发起法律挑战。
加州州长纽森批评称:“他们想支撑煤炭业,倒退回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时代。”
纽约州在特朗普当选后几周内就推出多项气候法案,推动通过不依赖联邦支持的方法来实现其气候目标。
除“蓝州”外,一些从过去几年的气候项目中获益的“红州”和摇摆州也看重风能、太阳能及绿色产业的发展。比如威斯康星州的工会成员近日就参与撰写联名信,为新能源税收减免辩护。
在特朗普推行“平价清洁能源计划”后,美国还有27个州和城市组成联盟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联邦政府推动的计划违反《清洁空气法案》,未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危害公众健康。
如此可见,特朗普的能源政策正在引起美国国内的众怒。
特朗普追求“能源霸权2.0”,本想来一场“化石能源的复古狂欢”,但现实却很可能是“一地鸡毛”。
这像极了给垂死病人注射肾上腺素——短期心跳加速,长期器官衰竭。
责任编辑:小之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