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007
P. 77
笔锋扫群丑
文章护太平
准确的说,只有日军参谋本部《在华北使用武 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
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中出现类似描述:两个月 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
解决驻扎北平一带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三个月击 这个“中国通”的这番话,真正戳到了我们痛处。
败国民党中央军。 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另一个元凶石原莞尔,
当然根据他们的逻辑,击败国民党中央军,就 在中国搞化装侦察,穿着破烂扮作苦力,几次被当地
相当于征服中国了。 警察扒光搜身,抄走最后一个铜板。
侵略者轻看中国,源于中国统治者阶层抵抗意 石原从切身体验中得出结论:中国官府对民众苛
志薄弱。 刻,一旦有事,民众不会站到官府一边共同担当。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为息事宁人,付 此人一到东北就口出狂言:“我不用拔剑,只用
50万两白银让日本退兵,默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 竹刀就足以吓退张学良!”
当时英国人李欧尔卡克就说:“台湾事件是中 另一个也是“中国通”的侵华元凶冈村宁次,
国向全世界登出广告——这里有一个愿意付款但是 1932年“1·28事变”后描述自己赴上海参战的心情“
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 恨不得长翅膀一下子飞到淞沪战场”,周围则是“怀
1875年日舰闯入汉江河口,朝鲜还击,日本派 着必胜的自信心,抢着同中国军作战的陆军兵将”。
人来华试探态度。总理外交事务大臣奕欣告之:“ 这些人就是以这种心理状态,在中国大地上烧杀
朝鲜虽属中国藩属,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自行专立, 抢掠的。
中国从不与闻”;不但将自己藩属国出卖,更为后 他们看透了当时中国国家内耗、政府腐朽、社会
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埋下伏笔。 涣散带来的软弱,看透了民众与政府的游离与对立,
侵略者轻看中国,还源于两国工业能力的差距。 看透了他们的对手不过是几个孤家寡人的首领率领一
到1937年全面侵华前,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 伙四分五裂的族群。
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年产飞机600架,中国一架 不能忘却之五:为什么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
也产不了;日本年产坦克200辆,中国一辆造不出 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来…… “七·七事变”之前,日本统治者以为短时间灭
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火炮口径和 亡中国,只看到了中国政府的羸弱。
装甲厚度优于日本联合舰队,却在很短时间内全军 “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对身边亲信透露“
覆灭。 可支持六个月”,也只看到了国民政府掌握的有限
1937年中国与日本的国力差距比甲午战争年代 资源。
更为巨大了。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队在华北战场几乎
侵略者轻看中国,更是看透了中国社会一盘 一溃千里,华东和华中战场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也
散沙。 未挡住日军进攻。
被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日本甲级战 事实很明显:仅仅靠正面战场和正规军队,中国
犯、“九·一八事变”元凶坂垣征四郎说过一番话: 的抗日战争很难取胜。
“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 真正发现全新取胜资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 毛泽东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
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 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
维持治安。因此,它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 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
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 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 这句话说得非常有力,被广泛引用。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