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009
P. 83

笔锋扫群丑
                                                                                                           文章护太平




                   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                                ——同上书,199页
               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以上出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                             均为描述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情形,而非中华人
               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页,表3及                       民共和国时期的。其中最后两段是转引1932年国
               下方文字。193页注释说表3该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文件。                            联对当时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份报告。

                   “经常被引用的卜凯在30年代初期对中国农村的                                关于民国重视教育的一种常见说法是:民国
               调查,很可能提供更可靠的估计,但他的调查不是专                               政府中的高官都是留洋海归的世界级顶尖人才。
               门集中研究贫穷和落后的边区。他的数据来自对22个                              遗憾的是,这个情形早在民国当时就不值一哂。着

               省中308个县进行的抽样调查,说明在7岁以上的人口                             名美国记者白修德根据其在民国政府中的经历,对
               中,只有30%的男性和1%的女性具有能够读懂一封简单                            这些海归官员做出了令人心酸的评价。
               信件的文化水平。”                                                 “我过了一年才发现,“国民”政府中英语
                   ——同上书,195页                                        讲得十分流利的任何中国高级官员同他自己的人
                   “美国模式主要通过美国的教会学校和从海外留                             民是完全隔绝的,而且对本国人民、甚至对重庆

               学归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本身的热情被介绍到中国的中                               这座古老城市一无所知,要向他们了解中国国内
               学和大学:“结果是提倡较高标准的、远远超过贫困                               的事态完全是徒劳的。就是这样一批人,在日常
               国家的条件的学校,而人民最迫切需要的初等教育和                               生活、思考问题、互相交谈等各方面都使用英语

               职业教育却被忽视了。学校内缺乏社会理想,是一种                               ——除蒋介石以外,人人都是如此。”
               不直接与周圈的生活以及通常获得国家新生的必要条                                   ——[美]白修德:《探索历史》,三联书店
               件相联系的抽象教育。这就使中国的人民群众与知识                               1987年版,11页
               分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前者是文盲,不了解国                                   白修德的这番评价,与上述三十年代国联报
               家的需要,而后者在奢侈的学校受教育,对群众的要                               告中“中国的人民群众与知识分子之间产生了巨

               求漠不关心。”                                               大的鸿沟,前者是文盲,不了解国家的需要,而
                    ——同上书,199页                                       后者在奢侈的学校受教育,对群众的要求漠不关
                   “报告还批评了整个教育体系有意识地为上层社                             心”的评价简直不谋而合。

               会服务的倾向。例如,公立的幼儿园常设在与富裕家                                   但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不是一无是处呢?不
               庭比邻而居之区。入学必经的考试有意选择那些已证                               是的。蒋介石就曾亲口表扬过:在某块地区,教
               明智力与体力均属上乘的儿童,这些孩子大多出生于                               育资金有保障,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富裕之家,因而排除了最需要入学的儿童。入学者的                                   “即如讲教育,匪区(即共产党的根据地)
               学费都是一样的,根本不注意支付能力。公立小学的                               里面最紧张的,就是教育!最有纪律的,就是教

               招生办法也一样,因此穷人家的孩子照样被拒之门外                               育,最有精神的,也就是教育!而我们现在各地
               。与此同时,学校未被充分利用,而入学学生的家长                               方的情形却不然,比方崇仁地方,所有的高小学
               在必要时本来是可以为孩子请家庭教师的。优先录取                               校就完全停下来了,土匪(即共产党)他们什么

               富裕的、有势力家庭的孩子的模式又出现在中学和大                               经费可以少,教育经费一定要筹到,我们却反而
               学中。公立的奖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出国留学,而不是                               要常常拿教育经费来做旁的用。”所以说,民国
               系统地根据需要奖给。报告为纠正教育制度中的这种                               时期的教育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至少当时
               现象,提出了各种建议,其巾包括所有的公立幼儿园                               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当中,教育是有纪律、有精
               和公立小学免除入学考试和学费。”                                      神、有经费保障的,因为这是伟大的蒋公说的。





                                                                                                               79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