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一号观察 封面+目录(2022.09)
P. 91

笔锋扫群丑
                                                                                                          文章护太平


             康认为,他所提出的一些重要建议并未得到国                                       厉尔康的兄长、“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厉
             民政府的足够重视,而新中国成立后,他在20                                 绥之,在抗战期间主动扛起了救治抗日伤员的大
             余年前提出的关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主张,                                  旗,是当时战地救护的“领军人物”之一。厉绥
             在第一个五年规划里就得到了体现。                                      之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名医,是我国第一代西

                  此外,厉尔康还是一位日本文化研究领域                               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驱。他是国人自办的第
             的权威学者,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军人的代表。                                  一所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的主要创始人和浙江第
             他出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香世家杭州厉氏家                                  一份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的创始人。作为
             族,博览群书,后留学日本多年,毕业于著名                                  景星学社的重要成员,厉绥之与其弟弟厉麟似携

             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本陆军中受过正统                                  手,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同将大量中医医案、
             的严格军事训练,并在清政府组织的留日归国                                  中医古代文献和方药等译介到了西方世界,使得
             士官生会试中以优等成绩奉上谕被授予陆军步                                  欧洲知识界开始对中医药、中国古代的人体观与
             兵科(武)举人。后曾一度兼任民国时期最具影                                 宇宙观、经络与脏腑的理论学说以及中药方剂的

             响力的军事期刊《兵事杂志》主编和日本文化                                  配伍标准等逐渐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开
             研究的权威机构景星学社社员。厉尔康与其弟                                  启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他还曾担任民国时期
             弟厉麟似以景星学社的名义撰写了大量关于日                                  的浙江陆军医院院长并被民国大总统授予“陆军
             本文化的研究报告,使得景星学社成为民国时                                  一等军医”。

             期日本文化研究的标杆,引领了近现代日本文                                       高质量的战地救护和后勤医疗保障对于争取
             化研究。                                                  战争的胜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战时期,作
                  1951年至1962年间,厉尔康撰写出了《从                           为当时中国最有威望、专业水平最高的军医之一
             满清的兵制说到禁卫军的消长》、《浙江光复                                  和红十字会的重要成员,厉绥之肩负起了战地救

             的回忆》、《回忆蒋介石与何成浚》、《一个                                  护的重任。当时极其缺乏战地医疗服务和战地医
             中国的退役军人正告美国及美国友好各国的军                                  护人员,士兵一旦负伤,最大的希望便是由同伴
             民人士书》等较有影响的文章。他于1967年在                                背下战场,大部分重伤员在到达伤兵收容站的路
             上海逝世,终年79岁。                                           途中就已经死亡。而更多时候,一场战役结束,

                  厉绥之:战地救护的“领军人物”                                  大量的伤兵被遗弃在战场上,听天由命。在这种
                                                                   情况下,厉绥之不顾自身安危,冒着枪林弹雨,
                                                                   倾尽全力投入到战地救护工作中。他开办了多家
                                                                   伤兵医院,救治了大量的爱国将士,为减少伤亡,

                                                                   恢复中国抗日军队战斗力,巩固战斗意志,并争
                                                                   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曾写道:“枪林弹雨之中,骨肉横飞,肱股
                                                                   断折,或尸横遍野,或伤病满车。伤心惨目,有

                                                                   如此者,是诚深有赖于红十字会之救济于战争中
                                                                   也。……本博爱慈善之心,根株于一视同仁。四海
                                                                   弟兄之人道,以牺牲其一身一家而尽瘁于是。所
                                                                   为战争道德之施于实地者,即红十字会之事业,

                                                                   与孔子倡仁爱之道……同一仁慈主义也。”怀着
                                                                   一颗慈善仁爱之心,厉绥之用自己高妙的医术、
                                                                   在医疗界的影响力和卓越的领导力,为战场上的


                                                                                                                  87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